陳倉的城門皆是修築在馬面之中。

雖然仍舊與城牆一體平行,但源於外凸的馬面,令城門整體如“凹”字呈現。

這樣的佈局,漢軍想正面進攻城門,必然要受到正面與左右三方的夾擊、難度倍增。

事實亦如此。

當漢軍的攻城車才剛進入馬面凹陷處,還未來得及衝撞城門,在馬面之上的魏軍士卒便開始以弓弩左右夾擊。攻城車的蒙著生牛皮的頂蓋,雖然能提供一定程度的防護,但許多推著車無法持盾計程車卒,仍舊有不少人被射中了小腿部。

待臨陣的都伯警覺,增派櫓盾兵向前幫忙護衛時,城門上方計程車卒卻又拋下了巨石。

這種巨石是特製。

猶如磨盤或石碾般中心打孔,以繩索繫著懸掛。

拋下之後,可以絞盤復拉上升而懸,連續鑿擊靠近的攻城車。

正常的攻城車,往往支撐不了多少次撞擊便散架了。

但漢軍所造的攻城車亦有所改進。

如蒙著生牛皮、塗滿厚厚溼泥的頂蓋下面,並不是以木條與木板拼湊而成,而是特地從巴蜀運來了許多竹篾與南中的藤條混編織而成,韌性十足且不乏彈性。

當高懸的巨石急劇下墮狠狠砸在了攻城車的頂蓋上,只見溼泥四濺,伴著“嘣”的一聲悶聲,竟是反彈了起來。

唯一給攻城車造成的損傷,就只是支撐頂蓋的木柱有了些許傾斜罷。

而藏在頂蓋下方的漢軍士卒,此時已經推著撞木開始不停的撞擊城門,讓“鼕鼕”聲不絕於耳了。

魏軍不信邪。

但連續數次,絞懸巨石反覆往砸而無果後,最終還是選擇扔下了無數膏油罈子,打算將車子焚了。無需顧忌生牛皮與溼泥的隔斷火源,將馬凹陷處的區域都點燃就是!

但令他們詫異的一幕發生了。

當他們才剛開始拋下火把與火失時,漢軍士卒竟然沒有嘗試滅火或者顧慮後退者死的軍律,皆爭先恐後的以櫓盾護著往外逃。

一點都吝惜那費工費時打造出來的攻城車。

而當城門督將此蹊蹺稟報給郭淮時,郭淮一句話就給道破了。

“彼等無有破門之念,圖耗我軍膏油庫存耳。”

的確,漢軍並沒有從城門攻破的念想,蓋因那是一條死路。

不用質疑,此城門內必然修築了甕城。

或是說,與鸇陰城塞類同,這種無有黎庶棲居、作為駐軍守戎的兵城,攻破了城門亦不會有城池易手的危機。

想攻陷,唯有佔據城牆,將守軍逼入內城後,才會迎來勝利的曙光。

但想奪下城牆談何容易,就連登上城牆都百般困難。

卻說,源於郭淮在加高城牆時,將一些長短不一的鐵矛橫埋在原先的垛口處,這給漢軍的雲梯舒展雲翼鉤掛城牆時,帶來了很多不利。

有些雲翼被鐵矛所阻,無法貼著城頭;有些倒是勾掛住了,但鐵矛卻是從雲翼梯縫中漏了出來,讓士卒在上攀時不得不減慢速度避開。

蟻附先登,瞬息之慢就能決定死生。

漢軍在洶湧而上時,前排計程車卒不出意外被三四支長矛夾擊而跌下城牆,而後繼計程車卒則是因為這一瞬息的耽擱,而無法在前方袍澤用生命爭取的時間內躍上城頭、揉身入內撕開魏軍的防線,亦令漢軍的攻堅猶如飛蛾撲火。

但不是每一處皆如此。

有些雲梯就沒有架在早先的垛口處,沒有冒出半丈有餘的鐵矛叢阻礙,漢軍士卒們在“還於舊都”的口號下不懼死生而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