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1章、入暮(第1/2頁)
章節報錯
赤烏四年對於孫權而言,似是一個好年頭。
剛開春,鎮南將軍、領交州牧呂岱與將軍唐諮傳來了捷報,叛亂的廖式及他任命的偽官員臨賀太守費楊等,皆已伏誅;從叛者已然被收編,被裹挾的郡縣傳檄而定。
而廬江郡那邊亦傳來了訊息,聲稱魏國兗豫以及冀州的豪商亦開始遣人來接觸,問是否可通商事宜。
叛亂定,可安人心;而商貿聚,則可富民強國。
兩者可讓江東慢慢恢復征戰底蘊。
亦令孫權終於舒了一口氣,將目光落在了天下爭鼎之上。
就是想著想著,不由又開始悵然——於不知覺中,天下的三國鼎立局勢中,吳國竟然淪為了最弱者。
的確,如今的江東連巴蜀都無法比擬了。
昔日夷陵之戰後、南中叛亂的巴蜀,現今已然國內靖安、跨有益涼,且挾著屢戰屢勝之銳進逼關中,欲還都長安。而佔據半個揚州、荊南與交州的吳國,看似疆域廣大,但卻人口稀薄,內有山越與不臣者思亂,外戎戰事屢遭敗績,不僅拓土無望,就連治下人心都喪銳了。
聯巴蜀伐魏,與我江東有裨乎?
將自夷陵之戰後十餘年的天下局勢變更細細回顧了一遍,孫權心頭之上不由縈繞著這個疑問。
雖然他知道,當時魏國強盛。
弱小的漢吳兩國共盟乃是明智之舉、保全之道。
但在共盟十餘年後的今日,看著巴蜀開疆闢土,而江東損兵折將幾無有所得,他難免生出了懷疑。畢竟,當年魏國曹丕三次傾國來伐,江東亦獨力令彼鎩羽而歸了!
有沒有巴蜀助力,江東都能保疆域不失。
亦是說,與巴蜀共盟,我江東似是什麼都沒有得到......
相反!
前番彼疤璞前來獻策,令江東喪兵無數僅僅得了一座合肥新城,但卻為巴蜀牽制了魏國的兵力,令巴蜀安穩的渡過了全據隴右與涼州的時艱!
唉.......
輕輕將呂岱的報捷上表擱置在桉幾,孫權撐著桉幾起身。
或許,是跪坐太久了罷。
倏然起身時,他竟然有了片刻的目眩與恍忽。
這令他的心情愈發不好了。
因為此亦讓他陡然想起了,自己即將邁入花甲之年。
回顧數年前他還以射虎為樂,如今卻開始感慨“人老不以筋骨為能”了.......
唉!
心中復嘆了一聲。
孫權揮手摒去侍從,隨手拎著一裝滿美酒的長喙陶瓠,步履緩緩往武昌宮內的池館水榭處而去。
初春的武昌,依然不乏風雪。
樓闕深深,廊簷重重,隨著漢白玉階梯蔓延,從殿內的金碧輝煌到花木翠植的灰敗,猶如孫權此刻從喜變悲的心情。
默默的站了好一會兒。
看著細細雪花的四處飄零,任憑寒意時不時就循著衣袂刺寒肌膚,孫權有一口沒一口的將長喙陶瓠往嘴邊湊。
神情亦在不斷變換著。
時而肅穆,時而不甘,時而憤慨,時而感傷,時而落寞,時而悲切......
不一會兒,不大的長喙陶瓠見底,孫權勐然將之擲在地上,決絕返身而歸。
“來人,起歌舞!”
偌大的武昌宮正殿,臺基上燃著名貴檀香,火盆炭火暖意生,煙霧繚繞,鐘鳴瑟鼓悠揚,絲竹之音靡靡,將許多身著薄紗、赤足的歌伎掩蓋其中,衣袂飄蕩時猶如仙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