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4章、歸否(第1/2頁)
章節報錯
江東慘敗的訊息傳入大漢時,已然是暮秋九月了。
此時,不管是在五丈原的丞相還是魏延部皆剛剛將屯田秋收畢,才剛打算讓士卒們拔營,依著先前定策前去圍困陳倉城呢。
是的,明明是約定了今歲兩國策應而戰,但漢軍還沒開始行動, 吳軍便敗了......
委實是令人無奈啊!
仍在五丈原的丞相,得悉訊息後便拄杖出軍帳立於土峁之上,眺望著渭水對岸魏國的陽燧,悄然在心中嘆息著。
他終於知道,為何於八月中旬時,戍守對岸的魏國士卒皆爆出歡呼之聲了。
原本軍中各將率還猜測,乃是逆魏曹叡與司馬懿為了激勵軍中士氣,故而在“祭月節”時饗將士了。
哪料到,竟是為了吳軍敗北的訊息振奮!
江東之徒,不足與謀!
唉.......
丞相對江東為何敗得如此之慘,並不關心。
但他知道,在未來數年、甚至是十年之內,江東都不可能有北伐的實力了,亦不可能為大漢牽制逆魏兵力了。
抑或者說,以江東的秉性,經此一役後,他們亦不復有北上之念。
畢竟,江東內部矛盾重重的實情世人皆知。
丞相更是洞若觀火。
丞相如今縈繞於心的問題,乃是吳軍慘敗後,漢軍現今是否還要依著魏延與鄭璞先前共言之策行事?
不是思取他策。
夏七月時,連通隴右與汧渭之會的隴山渭水河谷已然在修繕與拓寬了,且不管有無江東助力,大漢都要拔陳倉城、望長安的。
丞相乃是在衡量, 今歲就困守陳倉城更好,還是待翌歲再動兵更佳。
兩者看似沒有什麼區別。
反正日後大漢必然是獨自對抗魏國了。
但在丞相眼裡,卻是對糧秣的精打細算, 以及是否能迷惑魏國的區別。
蓋因今歲秋收已入庫,繼續驅兵去圍困陳倉,對於漢軍而言是並沒有多少意義,畢竟令魏國雙線作戰的戰略已然不復了嘛。
但若是先罷兵歸去,讓魏國覺得大漢乃是因為獨木難支而退出關中的假象,令彼等信心大漲、心生驕意;待明年開春後漢軍再入關中,或許他們就不會在繼續龜縮了。
至少,魏國雒陽廟堂會覺得無有江東入寇的壓力後,自身實力足以對抗漢軍,不再忍受讓漢軍入關中如入無人之境的恥辱,進而督促司馬懿嘗試著與漢軍野戰一次。
如此一來,大漢的求戰便可得逞了。
不過,凡事有利必有弊。
漢軍暫時退出關中,並非沒有弊端。
如漢軍退兵後,可以調遣更多兵馬入關中的魏國,必然會趁機遣兵扼守褒斜谷出口與汧水河谷東岸,令漢軍日後入關中的路線,唯有陳倉道與蕭關道。
是的,貫穿隴山的渭水河谷, 短時日內是無法通行了。
不出意外, 彼司馬懿應是察覺了大漢正在拓寬渭水河谷之事。
亦必然會提前遣一部兵馬扼守在隴山東側,尋個山嶺居高臨下而守、狙殺漢軍的工匠,令大漢無法繼續開山鑿石修建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