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迷惑魏國,認為江東的主攻防線仍舊在淮南,讓逆魏的雒陽中軍趕赴淮南救援!

原本策應而戰的荊南各部,這是化虛為實,如而駐軍在武昌的呂岱可渡江牽制逆魏江夏郡的守備;鎮守在荊北江陵城的朱然與駐軍在公安的諸葛瑾一併直上圍困襄陽城池、別遣諸葛恪與陳表督領本部貼著荊山(有路可通,巴山北道)往東三郡而去, 將魏國荊襄戰線所有的守備兵馬皆吸引走。

真正的主力則是讓全琮督領。

徑直從大江進入漢水(沔水)逆流而上, 切斷襄陽與樊城的連通,做出北上宛雒之勢,令魏國荊襄戰線各部倉促回援。

如此,在顧此失彼的混亂之中,魏軍必然會有失措之處!

蓋因有大漢牽制著魏國的雍涼大軍、雒陽中軍又趕去了淮南,屆時他們即使想來救援,倉促之間亦無法趕到了。

亦是說,只要江東能抓住這個失措,便是可“以點破面”的方式,帶動全線北伐建功了!

孫權看罷殷禮的上表,沒有與其他人計議便否了。

哪怕他覺得此籌畫很好。

但從他的角度出發,殷禮的籌畫不能付諸於行。

奪合肥新城之前,他已然將整個淮南的利益許給吳地世家豪族了!

在沒有攻下壽春城之前便改弦易轍,那些好不容易才甘願為江東基業死力的吳地世家,會覺得他食言而肥......

會心懷怨恨!

會爆發出比荊南豪族更大的危害來!

畢竟,吳國掌控兵權的各部將率,大多都是吳地之人。

荊南的世家豪族即使叛亂了,他仍有自信可以討平,但若是吳地的世家豪族群起叛亂了,那吳國恐將非孫氏基業矣!

是的,並非殷禮的籌畫不好,而是他無法推行。

只不過,他不知道的是,當陸遜督兵趕到壽春城下時,心中同樣有了此番北伐恐難建功的覺悟。

卻說,吳國此番北伐的部署,乃是這樣的。

在廣陵城的孫韶與張承仍舊作為偏師,牽制著魏國青徐二州的兵力。

而再次復起重用的朱據,則督領萬餘人進發六安一帶,臨水落營牽制著魏國豫州兵馬,以及遏制魏國斜插入廬江的可能。

作為副都督的全琮,在精銳水軍的護衛配合下,督兩萬大軍入芍陂,威逼魏太尉滿寵的駐軍處。以打通芍陂入淮水通道的戰略意義,令滿寵無法遣兵去救援壽春城。

而前番大放異彩的留贊、諸葛恪與陳表等人,則是在督領騎兵的丁奉策應下,趕去壽春城北面的八公山,意圖從後方切斷壽春城與淮北的連通,以及看有無潛躍偷城的可能。

至於大都督陸遜,乃自領中軍五萬,浩浩蕩蕩北上圍困壽春。

其餘零零散散的各部,便是駐守合肥新舊二城與濡須塢,以及轉運糧秣等事了。

戰事尚未開啟,便遇上了挫折。

路途最遠且最先進發八公山的留贊與諸葛恪等部,便遣信使歸來稟報,聲稱魏國揚州刺史孫禮已然在八公山之上落營駐守了!

魏軍居高臨下、有營寨可依,且孫禮素有善戰果烈之名,故而留贊等部並沒有嘗試強攻。在魏軍佔盡先機的情況下,他們根本沒有攻破的可能,沒必要徒增士卒喪損。

對此,陸遜沒有苛求他們不力戰,而是將他們盡招歸來了中軍。

因為進入芍陂的全琮亦作書來了!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