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知道每拖延一日,奪回高平城的機會便會少一分,但司馬懿仍是猶豫不決的在朝那縣呆了三日。

或是說,他已然做出了決定。

蓋因在軍情如火的時候止軍不往,本來就是一種答案。

恰好,翌日從臨涇縣傳來的軍情促使他下了決心:胡遵遣信使到了。

從鸇陰城塞倉皇退兵的胡遵,出於擔憂逆蜀驍騎將軍趙廣或會半路伏擊的干係, 沒有選擇走烏水河谷,而是繞了好遠從泥水(馬蓮河)河谷歸來,是故歸來很慢;但他派遣的信使趕路卻是不慢。

司馬懿得悉鸇陰城塞守備森嚴,亦能猜測到鄧艾必然兵敗身喪。

故而,他倏然覺得已然沒有機會以右扶風作為賭注去與逆蜀賭一把了。

在原先的思慮中,他若是在逆蜀丞相諸葛亮與魏延將右扶風與長安隔絕之前, 將高平城奪回來, 繼而兵鋒威逼隴右與蕭關道後方、令逆蜀不得不回援,那就他賭勝了。

但如今河西戰事敗局已定, 已然無有後顧之憂的彼疤璞可督軍南下,他又怎麼可能在魏延與疤璞前後夾擊之下攻破高平城!

說不定,城池沒有奪回來,反而自身在烏水河谷步入鄧艾的後塵!

比如,逆蜀丞相諸葛亮得悉他繼續督軍西去後,便直接走大散關以數部兵馬困陳倉,親自領軍北上與魏延以及疤璞合兵,以兵力優勢將他圍殺。

是的,兵力優勢。

魏國關中兵力雖然仍比逆蜀更多,但先前為了支援淮南戰場已然讓薛悌與夏侯霸督兩萬士卒南下了,且關中需要扼守的地方亦很多。比如逆蜀可能攻擊的長安、郿縣、武關與子午谷出口等。此消彼長之下, 此番他倉促調遣來安定郡的兵馬並不多。

但已經有了形勝之勢的逆蜀,則是可動用所有兵馬全力以赴!

亦是說,隨著胡遵將河西軍情攜歸來, 讓他覺得賭注不再是右扶風, 而是整個關中三輔!

試問,他若兵敗身喪在烏水河谷,抽調了半數兵力的關中尚能守嗎?

估計逆蜀挾著大勝之銳將會演變為席捲之勢罷。

雖不至於傳檄而定的地步, 但除了陳倉、郿縣與長安等重兵守備的城池外,其他縣城恐會因無法禦敵而選擇開門投降吧........

更莫說,關中三輔有許多黎庶,都是先前魏武帝在世時從漢中郡、武都郡遷徙而來的。若逆蜀以重歸鄉梓作為誘惑,黎庶不聚眾叛亂圍攻官府就是萬幸了,哪還能一心協助官府禦敵啊~~

罷了,時機已失矣,不做無益之勞。

司馬懿心中有決,乃下令各部兵馬皆轉回原駐地扼守。

其中,原先駐守在陳倉城、職為郭淮副將的王生則是以本部五千精銳,進駐番須口上方的陽城戍守;而以原先駐守在朝那與烏氏二縣計程車卒益補陳倉城。

這樣的排程,看似有些多此一舉。

但這是失去高平城的無奈。

就如同說了一個謊言,為了不被拆破,日後將需要無數個謊言來圓一般;放棄奪回高平城,隴東西側的朝那與烏氏二縣也要被迫放棄。

無他,逆蜀所佔據的高平城與蕭關,對朝那與烏氏二縣形成左右鉗擊之勢。

若不放棄, 且不說關中難以對此二縣轉運糧秣輜重,單單是日後逆蜀出兵來困, 將會讓關中主力陷入救與不救的進退維谷中了。

因為他若救, 將會被逆蜀圍點打援。

而不救,此二縣戍守將士與黎庶皆會離心,在自忖無法抵禦的情況下開城投降了。

如此,與資敵何異?

還不如將糧秣悉數搶收了、將城池焚燬了呢!

至於以王生戍守的陽城,是否也會陷入救與不救的兩難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