褒斜谷分為三段,乃褒谷、斜谷與箕谷。

顧名思義,褒谷與斜谷分別對應著褒水、斜水,而箕谷則是分二水的衙嶺山所在的小盆地(昔趙雲陳兵處、今太白縣)。【注1】

其中,褒谷崎嶇逼仄且近三百漢裡,多處需要藉助棧道方能通行。

而斜谷則約莫六十漢裡,河谷亦不算難行。

這便是受司馬懿所遣的牛金, 督兵趕至斜谷口後便一刻都不耽誤就強攻的緣由。

若想與漢軍拼士卒損耗、兩敗俱傷,唯有先佔據斜谷進入箕谷,奪得可發揮魏軍優勢兵力的空間。而且,一旦魏軍能進入箕谷,漢軍亦不得不返身正面與戰了。

蓋因受輜重的拖累,漢軍無法迅速通行崎嶇難行的褒谷。

要麼, 斷尾求生!

要麼, 全軍返身決死一戰, 擊退魏軍的追兵後再從容歸去。

司馬懿心中篤定,蜀相諸葛亮必然會選擇第二種。

或是說,蜀軍戰力強於魏軍的緣由之一,便是蜀軍不曾有過把士卒遺留在死地中。哪怕“慈不掌兵”乃兵家常識。

只不過約莫六十漢裡的斜谷,亦不是那麼容易佔據的。

卻說,牛金督兵趕至後,當即便以麾下最精銳的鐵甲士卒為前驅,一頭撞入嚴陣以待的孟琰部。

這種指揮並沒有錯。

無他,以器械精良、甲冑俱全的精銳為前驅,可挫敵軍之銳嘛。

就如孫子所云的“三軍可奪氣”。

一開始,戰事確如牛金所期,無有元戎弩可依託的蜀軍,在魏軍精銳鐵甲士卒悍不畏死的衝擊下,陣列節節後退。

令牛金在後瞧見了,不由好一陣暢懷。

算是舒了前番被元戎弩壓制的窩火。

但待蜀軍且戰且退,陣列依次入了斜谷後,魏軍的精銳便死傷慘重了。

身披沉重鐵甲的他們太笨重了!

在山道之中很難騰挪閃避,頻頻被時而借力山石躍起的蜀軍斫中脖頸、常常因腳下地面不平而在卸力時重心不穩, 跌倒在地被殺戮。

牛金這才知道先前節節後退的蜀軍, 不過是見魏軍士卒甲冑俱全難以一擊致命,故而誘他們入穀道罷了。

這個領悟有些晚。

待牛金換上皮革士卒與葛衣輕兵上陣時,已經有七百餘精銳甲士喪命了。

不過,他亦沒有沮喪。

督兵趕來之時,司馬懿還私下囑咐過他,不可因恤士卒性命而放緩攻勢,不可因婦人之仁而誤國家之功。

蓋因此番追擊的目的,就是要兩敗俱傷。

是故,在後陣的牛金親自執鼓槌,以震天響的戰鼓聲聲催,向所有士卒宣告著“後退者斬”的將令。

如此做法,令魏軍在斜谷穩步推進。

也讓魏軍士卒死傷慘重,幾乎每前進一步都有人伏地不起。

但牛金此刻心中炙熱無比,麾下計程車卒亦人人號呼著酣戰、奮勇向前。

因為蜀相諸葛亮的大纛,一直若隱若現在前。

若能斫斷此纛旗而歸,哪怕是最低微計程車卒都能得封官賜爵、一飛沖天!哪怕是目不識丁、無有半分韜略的將率邁入勳貴之列,後半生的榮華富貴皆享之不盡了!

這時,司馬懿督領的後部堪堪趕到。

待往來如織的傳令卒將戰事進展逐一細細稟報後,他便蹙眉捋胡,兀自沉吟。

對褒斜谷地形同樣熟悉的他,倏然覺得蜀相諸葛亮似是故意將大纛落在後方,誘魏軍持續深入。

因為地勢平坦寬敞的箕谷,可伏兵!

以漢魏過往戰事推斷,蜀相諸葛亮絕非無將略之人。

焉能不知一旦魏軍突入箕谷,蜀軍將要面臨斷尾求生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