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法有云:“兵半渡可擊。”

伏擊亦然。

當大漢建義將軍、李嚴的長史閻晏督領前部六千人,剛走出步道時,早就恭候了許久的郭淮便讓人敲響了進攻的牛皮大鼓。

並非他不知道,後面還有李嚴領著中軍趕來。

更不是他不想擒獲大漢先帝劉備的託孤重臣之一。

而是他擔憂貪多嚼不爛、弄巧成拙。

李嚴的直屬麾下,都是昔日夷陵之戰後,先帝劉備以各部殘兵為將佐訓練出來抵禦孫吳的;無論在何地都可稱為精銳之師。郭淮看到他們剛走出步道便開始列陣,軍容異常森嚴時,便知道若是出擊晚了,會讓好好的伏擊戰變成兩軍的遭遇戰。

魏軍這些年敗得太多了。

士氣早就萎靡。

以漢軍的軍容森嚴,若不趁他們立足未穩、列陣未成之時進攻,魏軍士卒能衝破敵陣嗎?

而一旦衝不破,無法形成掩殺,待李嚴的中軍也到來,魏軍還能戰勝嗎?

郭淮覺得機率不大,也不敢冒險。

臨陣決機,當斷則斷。

他終究是戎馬多年了,也是魏國的一時良將。

是故,也按捺住了心中的貪念,讓伏兵驟起與柯吾部落左右夾擊。

猝不及防的漢軍,不可避免被衝得七零八散。

最慘的是建義將軍閻晏。

柯吾帶著十餘個族人前來迎接他,然後趁著二人比肩話談時,抽出腰側的長匕首捅入了他的胸腹間。讓他瞪著不可置信的雙眼,被血沫擠滿的喉嚨裡只發出“嚯嚯”的聲音,帶著無比遺憾斜斜倒在地上。

北伐逆魏,諸將用命。

他這樣的死法,一文不名。

主將的驟然被殺,魏軍伏兵大起,無有陣列依託的漢軍頓時也亂了。

尤其是他們對柯吾的族人幾乎不做防備。

戰局呈現一面倒的屠殺。

唯一令人側目的,便是他們都不負精銳之名。

慌亂之中,也能依託小什小伍而戰,讓魏軍與柯吾族人死傷了不少。

李盛與黃襲也戰死了。

他們沒有理由活下去,也不敢投降而活下去。

出兵決策時,他們二人就是主戰者,僥倖歸去了也會被罪責;投降了更會讓牽連家人,讓門楣從此一蹶不振。

大丈夫,死則死耳!還不如博取個忠烈之名。

但不管漢軍如何負隅頑抗,在有心算無心之下,半個時辰後他們終究還是以落敗告終。

六千士卒,戰死了三千有餘,臨陣投降了約莫千餘人。

而其他近千潰兵因為靠近步道口,見到軍中將領皆戰死後,便轉頭往後潰敗而歸。

郭淮自然不會放棄了追擊的機會。

他乃讓立義將軍龐會收降俘虜,盯著柯吾不要趁此機會,讓族人佯裝潰兵擄掠枝陽縣的其他黎庶;自身帶著兩千精銳追擊。

兩千精銳,足以!

狹小的步道,讓潰兵退歸變得很艱難。

尤其是此時李嚴所領的中軍,也進入了步道內。

亦難免被己方的潰兵所堵,不得已也往後退回去。

相互推搡踩踏而死的,被郭淮銜尾而誅殺的,整個步道內都是漢軍伏地不起的屍體,連綿了二十餘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