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圖很明顯:既然賊吳屢屢要拼損耗,那曹叡便如他們所願罷。

看是孫權先擊破滿寵部或攻陷安陸城,還是他與王昶步騎並進,先將朱然部與潘濬部剿滅在荊北!

在江夏郡的孫權,得悉訊息後當即愕然。

抑或者說,他根本意料不到,先前無償得了大漢五百匹戰馬的沾沾自喜,現今竟要代替大漢承受烏桓突騎的踐踏。

突騎,顧名思義乃是可突陣之騎。

源於烏桓部落很早便有“作弓矢鞍勒、鍛金鐵為兵器”的冶鐵之能,故而烏桓騎兵的披甲率頗高。雖不如甲騎般甲冑俱全,但較之輕騎以“騎射”為主的戰法,他們十分擅長持長矛在前破陣。

如光武劉秀曾言“吾聞突騎天下精兵,今乃見其戰,樂可言耶”,復漢祚後更是將招募烏桓騎兵充任雒陽衛戍當成了慣例。

戰力之強,幾與漢騎相當,絕非尋常遊牧部落的遊騎可比擬。

亦是說,潘濬部危矣!

意圖“招撫”荊蠻部落遷徙往荊南棲居的他,有就食於敵的便利,本就不會攜帶太多糧秣,縱使探悉了烏桓突騎在外,亦無法藏在山澤中避戰太久。一旦糧秣耗盡,他便不得不率軍出山澤,在平野對上烏桓突騎。

在無有堅固營寨可依託之下,以步對騎,結局不言而喻。

且他已然威逼數個幾百戶的荊蠻小部落“歸義”了!

亦激起了其他荊蠻部落的同仇敵愾。

沒有人願意被兵威脅迫。

哪怕潘濬乃州里名士,在荊楚素有威名。

那些荊蠻部落一旦得悉魏國雒陽中軍來援後,於保全之身的思慮下,會自發聚積共盟為兵、尋魏國為助力,併力入荊山將潘濬部給驅趕出來。

更令人絕望的,乃是原先護潘濬周全的朱然部,現今被前後夾擊自顧尚且不暇,斷然不會有餘力來救援。

此些現狀糅合在一起,便成了孫權的心急如焚。

他無暇悲憤魏國竟再度建立了烏桓突騎。僅是知道,不管出於何種目的,他都不能坐視朱然部與潘濬部迎來全軍覆滅。

失了朱然,吳國將再無與他同心同德者。

而喪了潘濬,本就不安穩的荊南,恐將再都叛亂連綿。

更莫說,面對倚山落營與他對峙的滿寵,他委實沒有多少信心將之攻破。

是故,在緊急招各部將率做計議後,孫權乃讓陸遜與諸葛瑾慢慢往石陽城而退、遏制滿寵部與安陸城的魏軍追擊,他自身則是與全琮督領四萬餘將士逆著沔水趕去救援。

然而,有道是“一子錯,滿盤皆落索”。

在資訊不對等導致戰略先機錯失之下,他的馳援註定了要迎來慘淡的結局。

于軍情來回傳遞與做決策整軍所耗費的時間內,魏國已然做好了打援的準備。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