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情況下,連遠在關中的司馬懿都提醒要提防江東恐要興兵來犯,曹叡出於未雨綢繆的考慮,除了讓滿寵移師汝南、做為荊襄戰線的後援之外,已然沒有更好的思緒了。

而且,此思一經提出,與議的袞袞諸公皆異口同聲附和。

令接到詔書的滿寵,縱使心中百般悵然,亦不得不領著三千兵馬轉去汝南郡汝水南畔的安城駐紮。

對,僅是督領了三千兵馬。

這是他據理力爭的結果——不可調離淮右太多兵馬,以免守備空虛而令賊吳所趁。

至於如此少的兵馬作為荊襄戰線的後援,是否會無濟於事,曹叡授予他臨時節制兗州兵事的權柄了。且他駐軍在汝南,也相當於變相的將徵南將軍王昶督領豫州的職權給接手了。如此,需要前去馳援時,他隨時可以徵發二萬郡兵而往。

曹叡與袞袞諸公覺得,以守禦為主的戰略,此些兵力足以令荊州郡縣戰線不失。

然而,沒有保持進攻餘力的守禦,終究會陷入被動中。

春四月,上旬。

無償得了大漢五百匹戰馬的孫權,如期督兵來犯。

此番的戰術排程,與去歲大同小異。

依舊時親自領軍困守江夏石陽城,別遣陸遜與諸葛瑾逆著沔水北上,遏制南陽與襄陽守備兵馬的馳援。

但朱然部卻是移師至當陽駐紮。

此舉令魏國諸將率皆不解,因為以當陽的位置,既不能兵逼襄陽亦不遏道打援,何故如此哉!

但很快,他們便知道了朱然的意圖。

江東此番出兵,竟還多了潘濬部的萬餘人。

潘濬乃武陵漢壽人,於劉表坐擁荊州時便名聲遠揚,備受州郡士庶敬畏。

所督兵馬,先襲承奮武中郎將芮玄的丹陽兵,後討武陵叛亂與五溪蠻作亂且從中募壯者為卒,尤善於在山陵之地作戰。此番督兵而來,乃是西去臨沮縣與扁縣之間的荊山一帶,以個人威望招撫蠻夷部落歸義,遷徙入吳境棲居。

自然,如若蠻夷部落願意遷徙,那便是歸義。

如若不願,那就是對附魏賊子的伐亂討逆之戰了。

而朱然駐軍在當陽乃是為了護潘濬部周全。

對此,魏荊州諸將或有言出兵救援,或聲稱此乃江東誘魏軍出城而戰的伎倆,眾口不一。

最終魏徵南將軍王昶一錘定音。

以兵力不足且先不救,待天子曹叡督領雒陽中軍而來後再做計議。

他的決策很明智。

蓋因滿寵召集了兵馬,從義陽三關入江夏郡後,孫權便放棄困城轉去攔截;而陸遜與諸葛瑾部亦轉去安陸城外駐紮策應。

由此可見,江東的戰略乃要與魏國拼損耗。

孫權亦得悉雒陽饑荒與虎豹騎今在河西的訊息了。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