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8章、不負(第1/2頁)
章節報錯
讓鄭璞前去巡漢中郡軍務,自然便是擔憂孫權的膽略不足。
依著孫權過往的戰績,丞相得悉關中兵馬出荊州後,便擔心孫權再度罷兵歸去,然後導致在荊州聚攏了無數兵馬魏國會轉道來攻打漢中。
如曹叡別遣雒陽中軍從東三郡來,司馬懿從褒斜谷入。
畢竟,還要維持著河西戰事的大漢,如今委實沒有多少兵力將防線打造成固若金湯。而對於魏國而言,大軍既然皆出動了,趁此機會前來攻打大漢亦無不可。
凡事預則立嘛。
雖然有左將軍吳懿與關興在漢中駐守,但丞相覺得令暫無什麼事務的鄭璞前去代為巡視一番,看有無裨補闕漏之處,能令人更寬心些。
至於,為何天子劉禪會將譙周遣來尋鄭璞,乃是先前他上書與丞相稱孝廉取士、名聲掄才當變革之餘,還給天子作了書信,建議身為典學從事的譙周,在益州學宮推行“策論”。
權當是為變革國之取士作補充。
任何事情都循序漸進的。
名聲掄才乃是當世的風氣,驟然改之,反而會引發朝野非議動盪。
如此,還不如因勢利導。
可令譙周在年輕士子中推行以“策論”定駑良,天子劉禪或朝廷公卿偶爾參與其中出命題,引發朝野側目,令有志之士為博得天子與公卿青睞而爭相參與。
既然世風皆熱衷於養名望嘛,索性順水推舟。
而士人之間相互追捧造勢得來的名望,如何能比得過天子與公卿的親口讚譽呢?
策論之題,如水利、農耕、取民資、徵徭役、與民休息、克貪腐、止奢靡、可否關梁無阻等等皆以如今朝廷實幹之事命之,以求廣開言路、引導務實罷虛。
如若遇良策諫上,天子可不吝盛讚之、將其越級擢拔之。
如此一來,便可令士人皆求實幹之能矣!
長期以往,亦可推動世風變更矣!
再怎麼不濟,也要比魏國九品官人制的以門第取士更好些罷。
自然,此事鄭璞先詳言與丞相。
丞相那時聽罷,當即捋胡感慨了句,“子瑾思與行,不枉天子素親之也!”旋即又莞爾,揮手允了,“子瑾既言之鑿鑿,便上表天子行之罷。”
是的,推行論策,亦乃利好天子之舉。
士為知己者死。
在世家豪門把持孝廉取士、賢良晉身無門的年代,懷才不遇者被身居高位者一言肯定或舉薦,日後往往會感恩戴德,甚至以死報之。
如此之類的事情,不乏例子。
如魏武曹操年少時任俠放蕩、不治行業,世人皆以其人其才不過爾爾。
唯獨時太尉橋玄見而異之,謂曰:“天下將亂,非命世之才不能濟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
此話令曹操記了一輩子。
日後不管督軍還是署其他事務,每每途徑橋玄墳塋時皆要去祭拜一番,就連後來的曹丕、曹叡都曾循舊而祭。
丞相更不必說。
先帝的三顧茅廬,如今丞相的鞠躬盡瘁......
而鄭璞推行論策之舉,令天子參與其中且擇良者擢拔之,便是將對士者的知遇之恩攬在身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