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3章、定論(第2/2頁)
章節報錯
因為不可能步入後塵。
霍弋很早之前便前去南中任職了,關興如今轉在漢中,姜維留在河西,此三人日後乃是為國征伐督將或鎮邊的國之藩籬。而張苞與趙廣如今被召在中軍,一旦戰事罷了,便會歸去戍衛京師,如南北兩軍故事。
他們乃大漢現今的中堅、未來的砥柱,兵權在握,何須擔憂會有董卓之事重蹈?
再者,鄭璞為人亦不類董卓。
天子劉禪亦不是年幼無權的弘農王或獻帝。
故而,丞相上表成都中,乃是表請鄭璞後軍師。
職權可參詳國事,可督軍征伐,臨事時可被授假節,乃是大漢如今唯一的軍師號僚佐。蓋因魏延與向朗兼領的前後軍師之職,在領州刺史的時候便卸任了。
不過,並不是現今就授予,而是出使吳國歸來之後。
對,丞相遣鄭璞使吳。
涼州盡復,與孫吳的戰馬交易之事也再度提及。
先前便是鄭璞與吳使諸葛恪商議的,權當是一事不煩二主了。
而且魏國得悉涼州易主後,必然會頻頻遣來攻,試圖擾亂大漢安民蓄力的時機,孫吳既然想要戰馬,那便踐行共伐魏國的盟約,為大漢減緩些許壓力吧。
至於戰事逼近而讓鄭璞離去,倒也沒有什麼失策。
剛復涼州的大漢,至少需要數年時間定綱申紀、安撫黎庶,且巴蜀豪族的遷戶逐利絲路之事的排程,還有騎卒的招募演武以及戰馬繁衍等諸多事務,皆非一時之功。
至少三五載內,大漢都會採取守勢禦敵。
因為下一次兵出,便是畢舉國之力還於舊都的國運之戰了。
而鄭璞所學之長乃是籌畫策算,善奇謀,好詭道。若以論堂正之戰或堅守城池,他在大漢諸多將率裡還算不上翹楚,參不參與守禦戰亦無所謂。
此些年鄭璞軍爭時必爭先、積功無數,便讓其他將率也有機會多歷練下吧。
再者,既然已將其定為大漢的未來砥柱、可決策國事的重臣,焉能不令其去看看孫吳這位“盟友”的風采,以備日後心中有數?
如此之類的心思,便是促成丞相歡欣暢懷的緣由。
自然,他人並不知,鄭璞亦然。
從河西歸來冀縣雒門聚的別院已有半月了,他除了當日前往丞相別署述職後,便沒有出過門。
沒辦法,來訪的人太多了。
許多巴蜀豪族或世家,不管先前有無交情,都紛紛備禮攜家中才學尚可的子侄後輩來訪。
意圖很明顯,他們想著鄭璞以中護軍的職權,將他們家中後輩子侄推舉給費禕或在涼州各郡太守當僚佐。名義是冀望著為國效力,實際上更多的是為了保障家族的絲路利益。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亦不算奇怪吧。
再者,在蜀科制約與丞相執法甚嚴下,他們願意讓家中子侄出仕,求利家或利國,兩者亦沒有多大區別罷。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