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與巴蜀有勾連?!

瞬息間,李簡心中閃過這個念頭。

但很快他就反應了過來——已垂垂老矣的龐淯,絕不會如此葬送名聲。

因而,他按捺不住好奇,壓低了聲音問道,“巴蜀丞相以字書相贈,先生與之乃故交乎?”

卻是不想,龐淯微搖頭。

“非也,我與諸葛孔明平生未謀面。”

呃.........

那是為何?

李簡聽罷,心中更加詫異了。

龐淯亦沒有令他迷惑太久,低聲道出了緣由。

原來,丞相諸葛亮在籌謀涼州之戰時,為減少漢軍征伐的阻力,曾遣使者來河西投書,勸各郡縣豪右或權勢者棄魏歸漢。

如敦煌張家、盧水胡等。

棄官歸隱的龐淯與楊豐也在此列中。

只不過,人情練達的丞相,並沒有勸他們二人擁漢。

而是請他們以自身威信,勸說鄉梓黎庶不要受魏國官府以資財所誘,淪為填溝壑的白骨。

至於為何以《千字文》相贈,則是因為丞相讓鄭璞處理河西事務。

試問,一旦《千字文》在河西之地傳開,各家豪右及寒門皆抄錄歸去給子侄啟蒙,是否會多些誠意與鄭璞商談呢?是否會覺得大漢對河西士庶比魏國更加仁義呢?

而龐淯獲贈字書時,也能隱約猜到諸葛丞相之意。

但還是毫不猶豫的開設了蒙學。

他已退隱了,亦老了,對漢魏軍爭已不想關注。

他只知道用《千字文》給鄉梓稚童啟蒙更勝於《急就章》,如此理由就足夠了。

“文策,興文教乃是大善之舉。你莫要因有刺鄭之舉,便覺得無顏抄錄其所作的新字書。”

大致敘罷緣由,龐淯還叮囑了一句。

“諾,簡定如先生所言。”

李簡聽了,連忙斂容拱手而應。

旋即,似是想起來什麼,又面有急切勸說道,“先生,漢魏之戰方興,勝負未見分曉。今先生以巴蜀什邡鄭子瑾《千字文》授學,恐河西督將與郡守將以此為由,對先生不利矣!簡知先生自身不懼,然還請念及家人,將此字書暫且藏之。”

的確,若是大漢戰敗、河西走廊不易幟,龐淯用鄭璞所作的字書授學,定會被些有心人以此為由詰難。

如素來忌憚他名聲的酒泉郡守黃華。

因為表氏縣計程車庶們都習慣了,若遇事便來尋信譽甚著的龐淯決之,而不是依著黃華定頒的政令。

且龐淯雖棄官而隱了,但仍舊擁有魏國關內侯的爵位,享受免賦稅等優待。

享魏爵位,而以漢臣之書授學,終究不太合適。

但龐淯對此卻不以為然。

不是覺得李簡杞人憂天,而是心有所倚,“文策無須憂心。戰事雖方啟,然賈督將兵出河西之時,便是敗局已定了。”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