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3章、戊己(第1/2頁)
章節報錯
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
大漢疆域外燒當種羌盤踞的西海(青海)東北側,一支百餘人的商隊正緩緩而行。
與其他商隊護衛在護送時插科打諢、談笑風生不同,這百餘騎士皆沉默不語,隨時警惕著未知的危險。令人見之,便能猜到此必是久在行伍的軍卒。
此是漢大鴻臚、領西域戊己校尉遊楚的車隊。
至於身為朝廷僚佐,為何作商賈裝扮且出現在燒當種羌的棲息地,那是丞相諸葛亮源於巴蜀疲敝而針對敦煌張家的排程。
在籌謀出兵涼州之前,丞相表請遊楚轉遷調來隴右,本是打算將他當成河西人備受朝廷禮遇的“馬骨”,減少涼州豪右對重新歸漢的牴觸心理。
後,隨著敦煌張家的表態,讓丞相看到了另一種可能。
雖說,敦煌張家已然與鄭璞達成協議,願意再度站在大漢旌旗下。
但這是有前提的。
若是漢軍征伐涼州不利,或是因天災等因數,無法在逆魏關中主力出兵前抵達敦煌郡,那麼張家必然會將此協議作廢。
對此,大漢是無法指責什麼的。
畢竟如今的張家,乃是魏國的臣子。
故而,丞相便想為最壞的結果做些打算。
讓遊楚佯作商賈,攜帶蜀錦、茶葉等絲路貿易緊俏物資繞道前往敦煌郡。
一來,貿易有助於朝廷積累征戰的錢糧,亦能讓西域各小國轉為親善大漢——在絲路斷絕的如今,唯有大漢能將貿易物資送來,此便可令他們覺得大漢比魏國更值得信賴與依靠了。
另一,則是想讓張家從此再不能為魏國征伐出力。
遊楚至敦煌後,將會以西域戊己校尉的身份出關設都護府。
藉著貿易物資的分配,將那些小國整合,待到魏國要求敦煌郡出兵助戰時,便帶著西域小國兵馬往玉門關、陽關等地遊蕩一番。
讓張家以西域動盪、留兵馬守備郡民為理由推脫掉魏國的徵兵。
亦是減少了漢軍的阻力。
如此行為,敦煌張家是否會心惱嘛........
這倒無需顧慮。
抑或者說,張家對此喜聞樂見。
他們從遣使私會鄭璞伊始,心中就不願意為魏國而戰了。
而且貿易必然要從敦煌郡經過,僅是沿途繳納的關稅就是一大筆收入,更莫說貿易繁榮了亦能令郡內士庶民生富足。
唯一的需要考慮的,便是絲路西線需要從張掖郡一帶穿越祁連山脈進入河西走廊。
時下,張掖郡與化外羌地聯通的穀道,有三個。
分別為扁都口(民樂縣)、白石崖(山丹縣)與平羌口(西大河源頭)。
如前些年,馬岱與燒當種羌合兵襲擊魏國山丹馬場時,就是走了平羌口這段穀道。
有此過往,魏屬太守倉慈必然會嚴加防範、屯兵戍守。
是故,丞相的本意,乃是讓魏西海郡(張掖居延屬國)太守張華,排程一兩千兵馬,以協助防禦為由前來扼守一處穀道。
隨後,利用每月轉運駐軍所需軍械糧秣的時機,將大漢的絲路物資護送去西域。
至於張華如何說服倉慈,此不在丞相考慮的範疇之內。
事成之後,張家也會分潤絲路的利益,何須擔心他們不盡心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