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河西豪右的招降,丞相併不是一概論之。

而是根據他們權勢大小、個人威望及性情等許下了不同的條件,鄭璞要切切看罷,方能與張家使者深入作談。

書信字數頗多,先是盛讚了張家的門風,將張家在河西大擾時的功績比成了樂羊食子、李通覆家。隨後便大致講述先帝劉備再續漢室的大義,譴責魏武曹操的暴戾與曹丕代漢的不義,讓張家棄魏歸漢,併力再復煌煌大漢云云。

末了,自然便是落到實際的利益承諾了。

待遇很豐厚。

一者,朝廷將以全郡之功,封張就與張華二人為侯,食邑各八百戶,且皆可蔭一子入朝為郎。

其次,則是聲稱將為張家在成都起高第、賜田畝桑園,讓他們擁有“蜀中養蠶織錦西出玉門”完整的絲路利益。

最後,是官職的調整。

朝廷將徵更年長的張華入朝為卿,以張就加侍中,留在涼州的金城或西平郡任太守;且郡內不設掌軍長史,事務皆由張就獨斷。【注1】

若張就有意領軍征伐,可改加侍中為授將軍職,入屬丞相中軍。

當然了,敦煌張家需要以身作則,響應朝廷對河西豪右的“邊人內遷”的詔令——將一半宗族遷入蜀地落戶。

鄭璞看罷,不由暗中咋舌。

倒不是置喙諸葛丞相太過於慨慷。

而是從這樣的條件中,深深體會到了丞相源於巴蜀之地民力乾涸的無奈。

若是大漢足兵足食,徑直遣一宿將督領一二萬大軍出鸇陰城塞,從武威至敦煌,孰人可能當大漢兵鋒?

屆時兵臨城下,膽敢不臣者,盡誅之便是!

何須作招降之舉?

唉~~

悄然嘆了口氣。

看罷書信的鄭璞,努力抑制著心中的戾氣,專致思慮給那使者的回覆。

其實也沒什麼好思慮的。

敦煌張家的態度很明顯,所求也很清晰。

他們願意重歸大漢,但不會直接易幟出兵與漢軍共同討平其他不臣者,而是想請大漢將張家當成第二個“遊楚”。

想等漢軍兵鋒抵達敦煌郡後,他們才會以魏國沒有援兵、為了儲存士庶性命才無奈而降。

如此一來,既可免士庶遭戰火,亦不會讓張家被世俗禮法譴責。

至於被遣來的使者,為何沒有明言之,反而以求教的方式問鄭璞嘛.......

不外乎是丞相所許的利益太重,讓他們覺得若是不舉兵相隨討不臣,恐日後大漢兵鋒抵達敦煌時,將如今的承諾縮水罷了!

何足奇哉!

【注1:東漢時,邊郡多戎事,郡丞亦稱長史,為太守掌兵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