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國新任雍涼督帥司馬懿,已然到任兩月有餘。

在花費月餘時間巡視各部兵馬後,他就一直待在扶風郡的陳倉。

親自督促將首起郿縣的成國渠鑿穿到陳倉,開闢田畝實行軍屯,以供關中大軍守戎所食。

“戎卒自給,國以充實”,是司馬懿一直貫徹的主張。

早在任職曹操丞相軍司馬的時候,他就曾建言曰“昔箕子陳謀,以食為首。今天下不耕者蓋二十餘萬,非經國遠籌也。雖戎甲未卷,自宜且耕且守”;出任荊豫二州督帥時,也勒令各郡縣大舉軍屯。

如今,來了關中也不例外。

尤其是促使曹真歲初無奈退兵、忿恚而亡的主要誘因,便是大軍後續糧秣被亂民所毀。

“足食,軍心可安;軍安,則關中可安。”

在上表雒陽時,他是如此陳述的,讓曹叡與袞袞諸公稱善。

亦允了他自主辟命軍屯所需的僚佐,以及行軍屯的策略時從北方鮮卑、匈奴部落購入耕牛而設的軍市。

其中,辟命的僚佐有二人,頗令人矚目。

一是扶風人,天子近臣給事中馬鈞。

其人出身貧寒,有口吃不擅言談卻精於巧思。

司馬懿闢他為僚佐,是打算讓他仿造大漢的筒車,用於軍屯灌溉。

這些年丞相諸葛亮迫於大漢人力不足,便開始在漢中郡、隴右等地大舉推行無需人力運作的筒車進行田畝灌溉。

亦不可免的,被魏國細作發現了筒車的妙用。

另一則是荊州義陽人,典農功曹鄧艾。

其人也同樣出身貧寒且有口吃,又少孤,是魏武曹操得荊州後,強行遷徙入汝南的屯田客。雖少有大志、胸有韜略,但受限於門第,年近不惑仍無有晉身之階。

司馬懿坐鎮宛城期間,巡視屯田時偶與之談,賞其才學,以為幹吏,乃擢拔於群。

如今更是引為腹心,讓他轉軍職主事屯田以及演武士卒,以備他日隨軍征伐。

而設軍市,則是不同。

從遊牧部落購牛馬屯田,抑或皮革角筋製作甲衣弓弩等僅僅是明面上的理由。

實際上是想借與鮮卑拓跋部、匈奴左賢王劉豹互市的機會,將魏國的影響力蔓延入北方的各大部落裡,期待有朝一日能以利益誘使他們助魏國攻漢。

再不濟,也要讓他們在日後漢魏大戰時,不會倒向大漢。

不料,軍市剛開設不足一個月的時間,就讓魏國迎來了阻礙漢軍收復涼州的助力。

緣由說起來也不意外,正是先前魏國重臣蔣濟等人所建議的,將授劉豹職為朔方都護,製造鮮卑與匈奴“兩雄爭鋒”的矛盾。

卻說,鮮卑拓跋部自遷徙至安定郡之北後,仗著魏國的軍械資助,迅速降伏了鮮卑乞伏部、鹿結部以及叛逃的魏匈奴保塞大人胡薄居姿職部,又以結親互盟等手段讓苦水河流域的小羌胡部落依附,部落勢力迎來了急劇膨脹。

如他部落的勢力範圍,已然順著大河向北擴張到了河套平原,將在朔方郡內的屠申澤與陰山山脈之西(狼山)的雞鹿塞都佔據了。

這是劉豹所不能忍的。

屠申澤一帶,擁有著朔方郡最肥沃的牧場與田畝,出產幾乎佔了舉郡的一半。

他既然被魏國任命為朔方都護,將屠申澤討要回來也是名正言順。

自然,草原上只奉信弱肉強食。

擁有稱雄河套平原野望的拓跋力微,豈能將佔據的牧場拱手相讓?

他不僅對劉豹使者聲稱的“名正言順”嗤之以鼻,還聲稱讓劉豹依照草原上的規則,前來拜見自己,成為拓跋部的附庸。

不可避免,雙方的戰爭如期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