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令曹叡舒懷的,乃是細作傳歸來的訊息。

吳國內黎庶叛亂四起!

如廬陵人李桓與路合、東冶人隨春、南海人羅歷等聚眾殺官吏而反,每部都不寡於萬人。

雖說,叛亂各部中,有素來不臣服於孫吳的山越裹挾作祟。

但這麼多人一時並起,乃是黎庶不堪孫吳苛捐雜稅之故。

為了坐穩江東選擇與世家豪門妥協、擁有畫郡縣養兵特殊制度的吳國,讓黎庶百姓受到多層剝削。

終年勞頓,卻難繼溫飽。

生計之艱辛,更甚於魏國。

正值三國皆頻繁用兵相爭之際,他們不堪負荷聚眾而反,也在情理之中。

對此,魏國自是心生歡喜。

至少在今歲之內,都無需擔憂孫吳會入寇徐、揚二州了。

同時也心有惋惜。

若是魏國這些年沒有頻頻征伐,趁著孫吳多郡動盪之際,便可以大軍伐之。

哪怕沒有奪地虜民而歸,也可讓孫吳在迎戰與討伐叛亂之間疲於奔命;以戰事加重江東黎庶的負荷,誘發更多叛亂,進而讓江東步入積貧積弱的死迴圈中。

賊易平而民心難復嘛。

委實是可惜了。

不過,曹叡不知道的是,江東還真如他所願了。

孫權迫於賦稅太寡、軍費用度不足,便效仿了先帝劉備的“值百錢”,鑄大錢曰:“大泉五百”,僅徑一寸三公、重十二銖,便以一當五百。此錢推行不僅意味著黎庶將迎來更為艱難的生活,連世家豪強都被列為掠奪財富的物件。

這點孫權心中透亮,也沒有多少猶豫。

江東的良田幾乎都在世家豪強手中,官府可徵糧秣很少。

而昔日周瑜健在時,曾建言“鑄山為銅,煮海為鹽”的富國之策,也愈加無法推行了——隨著元從功勳及江淮系老臣故去,江東世家逐漸掌控各郡縣的權柄,鹽鐵(銅)之利也明裡暗裡的被染指了。

這是孫氏成為江東之主的代價。

自從孫策被刺身亡後,孫氏便與世家豪強摸索出了彼此都能接受的相處之道。

他們支援孫家在江東權柄,而孫家庇護與反哺他們的利益。

不然,宗族底蘊與人才都不缺乏的他們,為何不傾慕魏國“九品官人制”而爭相引魏軍入江東呢?

當然了,江東這些煩心事,大漢不會為孫權操心。

在隴右的丞相,今歲排程各部兵馬進軍涼州,也沒有打算邀吳國共力伐魏。遣右中郎將宗預使吳,乃是商議購置越窯青瓷事宜,為了分化河西走廊的豪右與羌胡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