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也!

孫權所領的主力號稱是十萬,但分出全琮部後,僅剩下了五萬步騎。

因為在出兵之前,他接受中庶子羊衜(南陽人,非羊祜之父)的建議,還以前將軍朱桓為別部,督孫怡、鄭胄二將領萬餘人進發遼東。

羊衜以為,遼東公孫氏覆滅後,魏國主力必然撤退歸來。

且正值魏國大舉進攻隴右,己方又三路伐魏,遼東那邊就更不可能有多少兵力守備。

正是出其不意奇襲的好機會。

本就對浮海遼東喪兵無數而心意難平的孫權,一聽此籌畫便十分欣喜,當即就付之以行。

亦收穫頗豐。

魏國留守遼東沿海的將領,完全沒有想到東吳居然這個時候會來跨海打劫。

猝不及防之下,被朱桓從遼水殺入,勢如破竹,幾乎重演了司馬懿攻破襄平城的戰績。

不僅虜獲了魏國遼東水師的無數船隻,還趁機奪了無數資財輜重、千餘匹戰馬以及三萬多人口歸來,算是將當年在遼東的損失連本帶利都收了回來。

兩處捷報,讓孫權倏然覺得,敗在合肥城下也不是難以接受了。

亦然再度昂揚。

自身繼續留在南淝水,威逼著魏國的合肥新城。

且又分出了朱然的本部,讓其領軍轉去與另一路偏師會合——走中小瀆水運河殺入廣陵郡的孫韶、張承部,一併入淮水流域劫掠。

將戰場從揚州轉到了徐州。

甚至是青州。

朱桓部滿載歸來江東後,便再度揚帆起航,沿海尋覓青州的防備破綻。

亦是說,在全琮與朱桓兩位大將耀眼的功勳下,孫權終於放下了對合肥城池的執念,亦終於悟得了“以己之長攻敵之短”的戰爭精髓。

開始倚仗水師的精銳,四處掠奪人口及資財。

督領戰事的滿寵,得聞了訊息便上表雒陽陳述軍情,留張穎守合肥城,自己領軍趕往徐州淮陰縣抵禦。

這邊是曹叡下定決心親征的緣由。

昔日讓青、徐與揚三州損失慘重的石亭之戰,還沒有過去多少年。

不管是軍士還是黎庶,仍舊記憶猶新。

魏國部署在東南線的兵力本來就不多,如今在江東四處劫掠下,唯有他御駕親征方能穩定軍心與民心了。

與以往不同,此番雒陽的援軍不再輕裝潛行,企圖驟然來襲堵住吳軍。

曹叡接受了散騎常侍劉邵的建議,以剛剛從幷州歸來的秦朗為前督,領步兵五千、騎兵三千一路多備旌鼓、大作聲勢往合肥新城而來。

且是讓騎兵直接繞道往吳軍背後而去,做出斷其糧道的舉動。

為了不戰而屈人之兵,逼退吳軍——支援大司馬曹真兵出隴右後,曹叡不想與吳國陷入長期作戰中。

至於,孫權會不會看破虛實,死戰不退嘛.........

可能性倒是不大。

一來,此番吳軍來戰,已然得了不少好處。

從上次石亭之戰中,就能推測得出來,東吳的將士攻勢不能持久。

一旦得利了,就會擔心繼續作戰下去會變成“反勝為敗”。

因而,孫權若是得知曹叡親自領軍而來,雙方勢均力敵或者己方陷入了劣勢,就主動退兵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