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9章、迷惑(第1/4頁)
章節報錯
伴隨著無數“願降”之聲響徹戰場,領著騎兵迂迴歸來的夏侯儒,儘管心中有許多不甘,但終究還是引兵歸去。
雖然戎馬數十年,他並匱乏戰死的覺悟與勇氣。
雖然如面對此地的失敗,他更願意領著騎卒殺向正在收降的漢軍。
雖然將所有騎卒都葬送在此地,也無法逆轉戰局。
但意氣用事,可以一舒胸中的悲憤、可以踐行出征前與心腹部將共存亡的誓言;還有用不畏死的決絕讓漢軍既使是勝了,也是死傷慘重的慘勝。
他能求仁得仁!
然而,他是統兵大將,更是魏國節制涼州的督帥。
無論何時、何地、何種情景都要摒棄個人情感,始終保持著冷靜的頭腦,做出最恰當的決策。
漢軍攻伐涼州的主力在西平郡,他戰死在這裡,對時局並無裨益。
相反,身為涼州督帥,他的死去會讓所有士庶、羌胡部落對魏國抵禦漢軍來襲的結果更加絕望。
且歸去吧。
權當是畫上仕途終點前,自己最後一次從大局出發吧。
對,他心中已然有了覺悟。
以眾敵寡,且處於守勢,卻是戰損近萬士卒的敗績,這種結果雒陽廟堂是不會輕饒了他的。
哪怕大司馬曹真未他請求,也同樣保不住。
倚仗舊日的勤勉及功勳,他的結局不出意外應該是被罷黜、終老於家。
畢竟今日的夏侯氏已經不同了。
昔日魏武曹操創業之時,將夏侯氏及曹氏都當成了宗室對待。
甚至,比曹氏更加器重。
比如夏侯氏的領軍人物夏侯惇,官職一直都在曹仁之上,且是唯一被允許隨意進出魏武曹操臥室的人。
只不過,一朝天子一朝臣。
魏文帝曹丕即位後,源於“魏奪嫡”時的心悸而任人唯親,也對夏侯氏的重視便比曹氏弱了許多。而在如今天子曹叡的眼裡,夏侯氏是魏國的元勳,也僅止於元勳。
固然,造成如此結果,乃是多方面的因素。
譬如夏侯氏的人才凋零。
被魏武曹操盛讚的夏侯稱早夭,被魏文曹丕器異的夏侯榮戰死漢中,還有堪為國之干城的夏侯尚壯年而亡.......
有異才者,皆天不假年。
徒留一群才能爾爾之輩在世,豈能興盛乎!
如今自己再被罷黜,恐是讓夏侯氏雪上加霜了吧?
抑或者說,自己被升遷為徵西將軍、督領涼州兵事,這個結局便是已然可預見的了。
隴右及蕭關失去了以後,涼州便不可守。
此乃定數!
區別不過是或早或晚的問題。
但疆域之失的責任,總需要人來承擔的。
他就是最適合的那個人。
畢竟為了內部安穩與魏國的威嚴,雒陽廟堂不能承擔這樣的責任。
自然,他也有辦法化解。
那就是壯烈戰死。
為自己留下一個才不堪用的身後名之餘,也會延續夏侯氏的壯烈之名。且雒陽廟堂為了彰顯仁義及激勵後者,也會追封他的忠烈,讓他戰敗的責任隨著身死而消散。
只是,算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