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金城(第1/4頁)
章節報錯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
卻說東十月初時,鎮守在平襄城的平北將軍鄭璞,終於下定了決心,驅兵往金城郡榆中縣進發。
乃以別督張嶷領玄武為前部,先行沿途探路警戒、逢水搭橋、日暮安營紮寨等;紹義將軍州泰與暫領監軍的糜威,各領本部為後軍,護送糧秣輜重。
諸如五百重步卒及甲騎皆落中軍,圍繞著鄭璞自身的五百部曲,拱衛中軍將旗而行。
如此安排,乃是鄭璞所攜帶的糧秣甚巨。
可堪此番進軍的八千士卒及戰馬,足食三月!
因為後方,轉來鎮守平襄城的關興部,是無法分出兵馬為他運送糧秣的。
且從平襄至金城郡的榆中縣,距離有數百里。行軍繞過秦昭王長城遺址,依次跨過上源厲河、支流關川河,需要約莫十天方可抵達。途中除了關川河谷下游聚集了些羌胡小部落外,皆是渺無人煙的荒涼之地。
如此地形,讓行軍的危險大增。
逆魏本就多騎,無有戍圍及險要扼道下,很輕易就可斷絕了鄭璞的糧道。
是故,鄭璞思來想去,索性將所有的糧秣都一舉帶上,不給予逆魏遣輕騎來擾的機會。
對,他心中對此戰的預期,僅三個月。
如若三月之內戰事無有進展,那就說明進攻西平郡的李嚴那邊,士卒皆已乏力,他再留在榆中縣也是獨木難支。
而若是他這邊能撕開逆魏的防線,那就不愁將士的後續糧秣了。
因為金城郡對涼州的特殊意義。
最早,秦時及漢初,中原王朝對西北的防禦,都是依託著大河(黃河)修築城塞而守的。
如秦始皇時,蒙恬為秦王朝沿大河構築防禦的“西北斥逐匈奴,自榆中並河以東,屬之陰山。以為三十四縣,城河上為塞”。
至漢武帝開邊,公元前121年遣霍去病西來,透過“漢匈河西之戰”征服河西走廊。
那時,漢王朝收降盤踞於河西走廊的匈奴渾邪、休屠王兩王后,僅僅是建制了酒泉郡等行政區,並沒有涉及到金城郡及河湟谷地。
因為漢王朝征服河西,乃是取道蕭關道;且西部邊界止於大河之時,羌人所控制的河湟谷地並不會對隴右的安全造成致命威脅。
然而,當涼州範圍逐漸沿祁連山北麓,向西延伸至西域之後,金城郡便成為了大漢疆域防線的漏洞。以河西走廊的區位來看,一旦河湟谷地的西羌與北胡屬性的匈奴人結盟,狹長的河西走廊將很容易被切斷,進而脫離中原王朝的控制。
是故,雄才大略的漢武帝,便將目光投來了金城郡(含西平郡)。
公元前111年,以羌人曾配合匈奴進攻河首之地(枹罕)為由,漢武帝發動了對羌人的戰爭。
那場戰事雖勝了,但僅僅是微弱的掌控了金城郡,並沒有征服河湟谷地。
戰後只是設定了“護羌校尉”一職,管理對羌事務。
直到公元前81年,漢帝國才正式開始設定金城郡(含西平郡)。
但基於河湟谷地的羌人自成一體,漢王朝無法遷徙黎庶進入屯田戍邊,便以金城縣榆中縣東西扼守的河谷(蘭州盆地)為遷民屯兵戍邊之地;以另一條注入大河的支流烏亭逆水(莊浪河),沖刷出來的河谷設立了城塞及縣,守備河湟谷地對河西走廊的威脅。【注1】
乃是令居塞與枝陽縣。
其中,令居塞乃是歷代護羌校尉的駐地。
亦是說,金城郡乃是河湟谷地與河西走廊的樞紐。
這也是鄭璞領軍來此地的緣由。
若能攻入榆中縣,便可驅兵進圍金城縣,將西平郡變成飛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