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蹈陣(第1/5頁)
章節報錯
漢魏兩軍,於陽城之南的七十里外相遇。
此地曾漢景帝時的牧馬場,喚作喚作呼池苑;漢平帝改設為安民縣,安置流民;於安帝永初五年廢,歸屬汧縣、隸右扶風。
不管歲月如何變遷,這片曾作為牧馬場的地方,地勢一直都很平坦。
是個兩軍鏖戰、身膏野革的好地方。
無論騎卒還是步卒,皆有足夠的騰挪迂迴的空間。
也是十分考驗臨陣決機的地方。
開闊的視野,讓兩軍督將對兵馬的排程,彼此都可以一覽無遺。
魏軍早就得斥候稟報,知道了魏延領軍折道而來。
此時,費曜已然領軍趕至匯合,亦當仁不讓的接過了戰事的指揮權。
他領兵雖五千有餘,但官職乃後將軍。
且他領軍在雍涼二州征伐時,夏侯霸及徐邈都尚未踏足關隴呢。
只不過,事到如今,他也沒有什麼好指揮的。盡起大軍前來,而敵昂揚來戰,他們唯有的選擇便是逆戰。
因為平坦的地形讓他們避無可避。
若是退兵,則是將會引發士卒士氣崩潰。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試問,先前在安定郡扼守城池避而不戰,已然讓軍中士卒覺得難敵漢軍;如今鼓譟士氣而來,卻望風而逃,那些士卒當如何作想?
漢將軍魏延若是回軍攻打安定各縣,他們還有多少悍不畏死的勇氣?
尤其是,匯聚在此的魏軍,兵力將近三萬!
而漢軍才兩萬多一點。
唯一令人擔憂的,便是魏軍士卒良莠不齊了。
鮮卑禿髮部的遊騎,擾邊擄掠尚可,決死鏖戰便弱了幾分。
而步卒,雍州刺史徐邈所領的五千郡兵,護送糧秣輜重十分盡責,兩軍對壘而戰,權當是壯聲勢吧。
將軍夏侯霸所領的一萬五千人,倒是可堪一戰。
大司馬曹真最初授予他五千本部,都是軍中老卒,其餘近萬人都是後來招募的,但也歷經了兩三年的演武操勞,行伍覺悟與勇氣都不缺。
至於後將軍費曜的本部嘛........
乃是曹魏的精銳。
他與魏平、戴凌三人,曾是曹真直屬麾下的前驅之將。
每一次雍涼戰事,他們三人都不曾缺席,也是曹魏賴以鎮壓與威懾不臣者的倚仗。
各自的本部皆五千有餘,其中甲冑俱全計程車卒,便佔了全軍的十之三!
這是令無數將率都羨慕的比率。
比如夏侯霸所領的一萬五千士卒,甲冑俱全者不過千人,不足十之一。
此還是曹真看在他乃魏國功勳之後,特別優待的結果——他的副將,乃是魏國故右將軍徐晃之子徐蓋,軍中千餘甲士的真正督將。
是故,針對敵我優劣後,費曜的排程也十分得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