譬如,讓烏水流域及安定郡的大軍暫且按兵不動,待其他進軍漢中的各部將逆蜀注意力悉數吸引了後,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殺出!

以虛實之道,收奇兵之效。

是故,他作別天子曹叡後,便趕歸關中厲兵秣馬。

魏國列位重臣在定策罷,也悉數忙碌起來,撥備輜重糧秣等等。

因為此戰意義,一如昔日的石亭之戰。

勝了,便可將逆蜀驅逐歸巴蜀之地,讓其繼續困守地小兵寡,待日後被佔盡天下富饒之地的魏國碾滅。

如若失敗了,恐魏國的西線也將陷入被動防守。

在逆蜀反覆來襲的拉鋸戰中,失去涼州羌胡部落及豪右之心,進而丟失涼州疆域。

不過,己方兵力優勢如此明顯,哪怕不能取勝,亦可兩敗俱傷吧?

兩敗俱傷,也可算是魏國慘勝了。

畢竟此番魏國出兵頗多,卻尚不能稱為傾盡國力一戰。

而逆蜀每每動兵,皆算是將國運孤注一擲。

又如何能長久呢?

關中與荊北大嚴、大軍將出的動靜,自然是無法瞞住他人。

抑或者說,曹真本就不打算隱藏意圖吧。

江東孫權得聞後,便有些惋惜此戰不逢時。逆魏大軍將西北赴,他若此時進軍東南,便無憂彼尚有援軍來救了。

因而,他遣了數部兵馬在淮南擾邊,看有無得利之處。

而駐守在南郡江陵的朱然部,則是枕戈待旦。

江陵城在大江北岸,素來是江東進軍荊北的橋頭堡。

作為孫權少時讀伴的他,備受信任且擁有獨斷之權。

先隔岸觀火,看有無趁火打劫的可能,權當是策應兩國共盟北伐吧!

再者,唇齒相依之下,助人便是利己。

如若能攻破逆魏數個戍圍,抑或者擄掠些黎庶及輜重歸來,亦是消弱了他日逆魏兵馬南下的實力。

何樂而不為呢?

大漢得聞後,亦嚴陣以待。

丞相諸葛亮勒令各郡兵馬嚴守關隘及險要,且再度從蜀地調撥了兵馬來守。

乃是李嚴。

今歲初,李嚴便上書與天子及作信於丞相,聲稱自身想領本部萬餘人前來隴右作戰,圖報先帝託孤之恩。

且言辭頗為誠懇。

以自身年齒已過五旬為由,聲稱今再不領軍征伐,恐他日便無有機會矣。

對此,丞相併不好回絕。

畢竟先帝劉備託孤時,授予李嚴的職責乃是統御中外軍事。

且求隨徵而戰,乃是一腔忠節報國之心。

那時,丞相以糧秣尚且不豐與未到大戰之時,以及相府長史張裔剛剛病故、正需他留在成都安穩時局為由委婉回拒,讓其再留在成都一二年再北上。

不過,如今卻恰逢其會。

逆魏即將大舉來襲,乃大漢生死存亡之際也,自是將舉國兵力皆調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