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圖治(第2/4頁)
章節報錯
楊彪者,出身弘農楊氏,與汝南袁氏併為大漢名族,皆四世三公也。
且袁氏貪權弄法,車馬衣服極為奢僭,令世人頗有微詞;而楊氏能守家風,累世載德,堪稱海內所瞻。如此人物,滿寵竟拷訊如故,其心性可見一斑。
尚有任職汝南太守之時,郡內多有袁氏門生賓客橫行不法,擁兵拒守。
滿寵至官,將兵攻破二十餘塢壁;且誘豪族及不降渠帥座宴,於席上誅殺十餘人,讓汝南不日而安。
亦是說,曹叡此書乃是威懾。
因為揚州的世家豪族及僚吏等,如若犯事在胡質及夏侯獻手裡,尚可託他人說清周旋,可得討饒改過的機會。
但若是犯在滿寵手中,便坐等身死族滅吧。
他們此些世家豪門,再怎麼自矜,都不敢聲稱門第能比擬弘農楊氏,以及敢聲稱家族實力與昔日汝南袁氏的門生故吏媲美。
是故,屯田詔令甫一頒發至揚州,魏國朝野皆知曹叡再續魏武之政的心意已不可改。
雖說,曹叡一再聲稱,屯田僅是推行淮南、荊豫州與關中三處前線。
然有些事情乃是牽一髮動全身的。
先是絲路貿易的利益,今又是依魏武法繩屯田,日後是否便是變改鹽鐵之政、九品官人制了?
是否就演變成為,昔日魏武曹操遏制世家豪強之舉?
原本,曹丕受禪於獻帝、尊天子號時,為了得到世家豪強的鼎立支援,放下了不少權柄作為交換,讓世家欣然鼓舞的鼓譟著“漢祚已絕、曹魏當興”,彼此共助共利!
今曹魏稱王稱帝后,便想再度收回權力?
甚至不惜舉起屠刀?
豈有此理!
許多利益被損害,抑或者即將受損的豪強大戶,皆心中憤忿不已。
不過,他們只能在暗中嘀咕一二。
因為許多魏武時期的忠直老臣或後代子侄,皆熱淚滿眶的感慨:“今天子有魏武之風矣!”
他們才是執掌各郡縣兵權的人。
只要他們鼎立擁護,那些豪強大戶便不敢隨意詬病。
自然,有所得必有所失。
位於廟堂之上的袞袞諸公,多為關東世家出身。
根基在中原腹部及大河之北的他們,對再度督厲矯正屯田之政贊罷,便私下縱容後輩子侄議論涼州之事。
美其名曰:位卑不忘國,當群策共議為國分憂也。
就是話題引導得有些偏。
他們以隴右被逆蜀所據,涼州幾與飛地無異,而今魏國當與民休息為由,議論“守涼州”還是“棄涼州”對魏國更有利。
其實,此也很好理解。
早在大漢靈帝時期,涼州紛擾愈演愈烈令朝廷庫府空虛,關東豪族出身、時任司徒的崔烈便有過放棄涼州的廷議。後被邊陲北地郡出身傅燮,厲言駁斥“斬司徒,天下乃安”,廟堂上方無有棄涼州之言。
今關東豪族子侄再議之,也不足為奇。
畢竟,無有絲路利益後,涼州與他們而言,不過是頻頻加重賦稅及徵調物資的無底洞。
放棄了以後,尚且有關中三輔作為關東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