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關道,街亭。

近三萬魏軍,經番須口跨過了隴山,浩浩蕩蕩進發街亭而來。

於漢軍塞道駐守點的十里外,落下營寨,休整疾行而來的疲憊;十餘隊斥候與遊騎呈扇形出營,打探漢軍動靜而去。

其中有一支,約莫十餘騎,徑直沿著隴關道而行。

若是從蒼穹之上俯瞰,還能發現這支斥候的陣型,隱隱將中間一人護衛在中間。

只見他年齒已過六旬,鬚髮皆被歲月染白,密密麻麻的皺紋溝壑在臉龐上縱橫,端坐馬背上的身軀卻穩如泰山,雙眸亦炯炯有神。

讓人見了,不由讚一聲老當益壯。

他便是張郃,魏武曹操時期,“時之良將,五子為先”的碩果僅存者。

只是待他駐馬於一緩坡上,投目顧看遠處漢軍落下的營寨時,眉目間便有一縷憂色繾綣流轉。

漢軍的防禦工事,太完善了。

塞道的營地前百步,無數亂石、鐵蒺藜以及陷坑等路障,犬牙交錯、雜亂無須的分佈著。而營寨前,尚有兩道深且廣的壕溝。

莫說是騎兵無法馳騁,連步卒衝鋒都很難疾行。

想進攻漢軍營寨,就得冒著漢軍的弩箭,清除這些路障。

至少需要付出,兩千餘條人命吧?

其中,還包括了,用這些清障士卒的屍體,去填營寨前的溝壑。

張郃目視著,以武鋼車連橫構造的營寨,心中默默的估算著。

待視線極目而眺,見一杆繡著“漢”字的大纛,正迎風獵獵時,心中不由猛然一緊。

兵出無論多少士卒,一軍僅有一杆大纛!

蓋因大纛,乃是主帥方能擁有的榮耀,其餘旗幟稱之為將旗!

逆蜀丞相諸葛亮,竟親自率兵來扼守此道!?

抑或者是,乃故作玄虛乎?

張郃凝眉成川,眯著眼睛,心裡默默計算著,夕陽霞光萬里下的漢營炊煙數量。

以炊煙多寡,來計算兵卒的數量,乃是將率必備的常識。

身經百戰的張郃,自然亦不陌生。

是故,他也隱隱確鑿,此地的主將,或許真是逆蜀丞相諸葛亮!

畢竟已然積弱式微的逆蜀,能統領不少於兩萬兵馬的將率,似是無有一人。

自然,不排除此地的漢軍,乃是兩三部兵馬合兵。

然此可能性不大。

臨陣決機,最忌令出多門。

尤其是,漢軍營寨內,除了那大纛之外,僅有一繡著“克復中原”的旌旗在側,並無其他將旗在。

唉.........

若逆魏諸葛亮在此,恐我軍不知要死傷多少了。

心中悄然嘆了口氣,張郃撥轉馬頭,緩緩往自身營地而歸。

他雖然長期駐軍在外,不參與雒陽廟堂決策,卻也聽聞過逆蜀丞相諸葛亮得人心之說。

且,逆蜀事無鉅細,鹹決於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