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著丞相的離去,偌大的議事之廳,平添了幾分穆然。

鄭璞側頭,朝著自身上席那年約四旬之人,拱手作禮,“璞,見過楊參軍。”

他便是襄陽人楊儀,字威公。

建安年間,本為魏荊州刺史傅群的主簿,後慕先主之德,背傅群而詣襄陽太守關羽。

被關羽任命為功曹,遣西來蜀地詣先主劉備。

先主劉備與語論軍國計策,大悅之,又嘉其背魏歸己,因闢為左將軍兵曹掾。

後,先主為漢中王,擢拔為尚書。

先主稱尊天子號,東征孫吳時,楊儀卻是與尚書令劉巴起爭端。劉巴乃名士,且資歷深厚,隨先主後鹹有功勞,是故,楊儀被左遷,遙署弘農太守。

後劉巴病故,丞相諸葛亮開府治事,乃表請楊儀為參軍,署府事,且隨徵南中。

楊儀人如其名,儀表堂堂,眉疏目朗,面有矝容,不怒而威。

性情亦然。

相傳,他署事排程效率極高,他人三五日之功,其不過一日斯須便了,頗被丞相見重。

然自視亦高,甚重履歷,嘗苛刻僚屬之名。

同職與他共署事之人,亦頗有腹誹,譭譽私謂人。

或許,此乃丞相離去之前,特囑“子瑾雖年少,然才學甚優,且有巧思,莫輕之”話語的緣由吧。

見鄭璞作禮,他亦頗為專大。

竟以長者自居,並不回禮,乃是輕輕頷首,捋胡輕聲而言,“久聞子瑾之名,謂曰蜀地俊才,今得見,不虛名也!”

話語雖有讚賞之意,眉目卻半分神情皆無。

讓人聽罷,頗為怪異。

鄭璞本性剛,見狀,便淡了攀談一二之心,口出謙遜言罷,便起身告辭而去,“楊參軍身居要職,諸事繁瑣,璞不敢打擾,先行辭去。”

卻是不想,楊儀聞言,眸微閃,亦起身與鄭璞並肩,緩緩步外。

依舊肅容,不苟言笑,問曰:“彼蠻夷者,畏威不懷德。此言者,乃子瑾諫於丞相乎?”

私語之對,你竟得知邪?

看來,丞相對你,見信異常。

鄭璞心念百輾,頷首而應,“然也。不知參軍何故問及?”

“因我以為,此言甚不妥!”

倒是篤粹,楊儀直抒己見,“夫泱泱大國,伐蠻夷者,服其心也!施仁義德教王化之也!子瑾此言,有悖我大漢朝廷信義也。”

話罷,又頓足,對鄭璞蹙眉而視,言辭皆厲。

“子瑾可知,今日丞相別遣鎮南將軍率軍南去,乃因你此言邪?仲秋八月,大軍方歸師;今不過孟冬十月,竟再分撥兵馬南下!兵馬頻動,士卒苦之,黎庶苦之,南中諸郡亦紛擾之!益州本疲敝,子瑾如此諫言,人心何來安寧之說邪?”

聞言,鄭璞先是心中憤憤,旋即又生出幾分謔意來。

心思活泛如他,不難猜出楊儀為何如此作色。

不外乎,丞相以再度遣兵南去徵叛詢於他,他諫言不可,而被丞相不用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