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5章、慮遠(第1/2頁)
章節報錯
法正之才學,無需贅言。
然而,他留於世間的名聲,還有“一餐之德,睚眥之怨,無不報復”的不以德著稱。
丞相諸葛亮嘆息鄭璞“直性狹中、無容人之量”,與法正秉性類同,正是馬謖得聞逐客之舉後的閒話。
不過,趙雲的關注點不在此。
他更在意大漢何人,籌畫之道能與法孝直比肩。
朝廷若能再有一法孝直,奮先帝餘烈、克復中原或可未來可期!
哪怕,他今已老邁,或許無緣目睹那一天的到來。然,至少,他在魂歸九泉與先帝團聚時,亦可告慰之漢室可興矣........
辭世,可無遺恨。
“謖,見過將軍。”
倒是席內的馬謖眼尖,見趙雲到了連忙起身恭敬作禮。
而丞相諸葛亮聞聲,也笑逐顏開起身相迎,趙雲自是拱手見禮。
禮罷,甫一入座,趙雲便按捺不住內心激動,率先發問,“丞相,方才我聽聞,朝廷有賢良籌畫之才竟可與翼侯法孝直比肩邪?”
“子龍倒是聽得真切。”
微微頷首,諸葛亮莞爾打趣了句。
旋即將鄭璞其人、其才學大致敘述了一遍。
話末了,又扼腕嘆息,“此鄭家子,為國籌畫之心可嘉,其才學亦可再琢,然其人性情失於過剛,恐他日難融於同僚矣!”
垂耳傾聽的趙雲,聞“推恩”之策執行始末時,不由眉目舒展,心中放下來時路上的憂慮,捋須頷首而笑。待聽到鄭璞逐客時,又垂頭陷入思吟。
半晌,才昂頭,略作拱手,便出聲道,“丞相方才之言,我倒不盡以為然。”
“哦?”
頓時,諸葛亮聞言,不由眼眸微訝,笑容殷殷,“子龍不必拘禮,何所思儘可道來。”
旁邊那馬謖,亦身輕傾身案前,豎耳以待。
“我之思者,乃人無完人耳,無需苛求太多。”
趙雲先頷首致敬,才露齒而笑,“彼鄭家子性情剛愎,那又如何?國之用者,取其才耳。若其真如丞相所言,他日或能與翼侯法孝直比肩,我大漢克復中原之志,亦能多一倚仗也!此乃國之幸也!且,丞相言此鄭家子未及弱冠,鋒芒畢露乃少年郎秉性,若能使之潛心歷練,未來如何尚可知矣!”
話落,又眼眸黯然,長聲嘆息,“譬如昔日先帝東征時,若翼侯法孝直尚在,隨軍籌畫策算,彼東吳豈能讓先帝鎩羽而歸邪?我大漢又如何式微至此,唉........”
拳拳之心,感傷之言,讓宴席陷入了沉默。
丞相諸葛亮,眼眸裡亦泛起憂思。
不僅是因趙雲之言觸動了情感,更有一絲寂寥在心間蔓延。
正如趙雲所言,國之用鄭家子乃取其才,不必苛求太多。然,如此瑕不掩瑜之理,他安能不知邪?
執國者,所慮當深遠。
對於鄭璞展露出來的性情,讓他更深層的擔憂。
當年法正睚眥必報、行事跋扈,先帝劉備皆不究,一則是耀其功勳;另一是當時大漢人才濟濟,法正再跋扈亦無損朝廷安穩。
而如今的鄭璞,太年輕了,比馬謖尚且小一輩。
若不計履歷以才擢拔之,讓其得以積累功勳權柄在握,依他的性情,以及獻策所彰顯的狠戾,未來又有何人能制之?會不會以權傾軋同僚,導致不利國家之事?
就如當年性情剛猛的劉封(寇封)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