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說的是現在的科羅拉多州首府丹佛市,

科羅拉多的歷史重鎮

佈雷肯裡奇鎮在科羅拉多州的資格很老,它的歷史要追溯到西部淘金熱時期。

1859年的夏天,附近的藍河流域裡忽然發現了黃金,這個訊息令許多心懷發財夢的美國人激動不已,據說當時約有8000多礦工如潮水一般湧向這裡,他們的到來又帶動了商業、餐飲業、娛樂業、色情業,甚至洗衣業。

仍開在鎮中心主街103號的“金潘沙龍”,至今驕傲於自己“密西西比河以西地區最老的酒吧”的地位,它見證了佈雷肯裡奇的傳奇,在這裡喝上一杯,聽到的故事絕對可以寫成一本厚厚的西部。

比如在過去,誰要是說到“藍河那邊”,他一定有所暗指,不懷好意,因為那些外地不知來頭的漂亮妞兒,如逐水而生的草,都聚集在河的另一邊,燈火搖曳,是礦工們寂寞淘金生活裡唯一的慰藉;再比如,鎮上曾有過一箇中國人,可能是最早一批留下的華人勞工,他為那些礦工們洗衣謀生,遠近有名。

我在鎮上小小的歷史博物館裡,看到了很多淘金的工具,連同這個中國人的照片,他身穿傳統的對襟褂子,臉上帶著來自東方的淡定表情望向鏡頭,腳下的土地還留著洛基山脈的殘雪。 我湊近了看他,面目黑削,也許從南方渡海而來,老家可能還有一個如賽珍珠筆下阿蘭一般沉默堅毅的女人,等著遠在重洋的男人。

我問Kristen,佈雷肯裡奇鎮有這個中國人的後代嗎?

“沒有了,”她打聽了一下,然後十分肯定地告訴我:“聽說那個中國人後來搬去了丹佛,知道為什麼嗎?他發了財,不是因為洗衣鋪,而是因為從礦工的衣服上洗下來的金沙,聚少成多。”

我樂意而且沉迷於聽這樣的故事,就好像在看一個接一個的西部拓荒片。

Kristen有很多這樣的段子,她買下的那幢老屋,與三百多棟19世紀的房子為鄰,隨便指著其中的一個,她便能說出它的身世:“喏,過去那裡住著西爾維婭,佈雷肯裡奇鎮上的傳奇女人,她是礦工的孀婦,開著一家女子寄宿公寓,她被稱作‘探礦者’,探的當然不僅是金子,而是有錢的求婚者。傳說至今她的靈魂都在屋內遊走,只有中意的男子才會令她顯現。”

或者:“看,那邊是巴尼和朱莉婭的家,多講究!他倆是出走到佈雷肯裡奇的黑奴,透過開礦獲得了自己的財富,卻因非裔美國人無法擁有自己的財產而被自家的律師席捲一空;然而他們沒有向命運屈服,四處努力要求修改科羅拉多法律,積極贏得自己的權利,終於勝利回返小鎮,並轉向高階酒店業

淘金者建起的美國小鎮:茱利安(圖)

2005年11月23日 14:35

山區小鎮茱利安的入口處,但路牌上的“人口1495”已成為過期資訊。(北美《世界日報》圖)

空中彤雲密佈,地上積雪過膝,茱利安每年都會出現這樣的雪景。(北美《世界日報》圖)

點選檢視其它圖片

&nbsp宣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從本網直接下載使用,如欲轉載請與原刊發媒體聯絡。

曾在美國西部鄉間駕車旅行的人一定見過這樣的情景:公路一側似乎出現一處村落,走近了才知道不過是空無一人的破敗民居或庫房。旁邊的草叢中堆放著鏽蝕嚴重的機械或車輛,油漆斑駁的招牌無言地憶述著曾經有過的繁華。

這些被遺棄已久的“鬼鎮”(Ghost Ton,多是19世紀中葉加州淘金熱所留下的廢墟。當時,只要探明一處有開採價值的金礦或銀礦,就會有大批業主、工人、眷屬蜂擁而至,隨之出現的還有商店、食肆、警察局,甚至妓院,使昔日的荒郊突然變得人氣旺盛。但一旦這些寶藏被挖光淘盡,小鎮往往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無錢可賺的人們遠走高飛,天地之間又恢了原有的寥廓與寂靜。

位於聖地牙哥縣東北部山區的小鎮茱利安(Julian,繫於1869年由淘金者建立,也經歷過類似的興衰。所不同的是,茱利安在採礦業萎縮後並沒有被人遺棄,百餘年來一直在緩慢而穩定地發展,繼續飄散著小城鎮那種安祥閒適的魅力,以及淳樸好客的民風。

今日的茱利安麻雀雖小,五臟俱全。7.9平方哩的地面上生活著1621名居民(男性808人,女性813人,平均年齡為43.1歲,全鎮人口的87%為白種人。2003年每戶平均收入達4萬4681元,平均房價接近20萬元。鎮上各種店鋪櫛比鱗次,應有盡有;市政廳、博物館、中小學、消防隊、影劇院一樣不缺。小鎮甚至還擁有一項“加州之最”:窗明几淨的“茱利安酒店”是全州“連續經營時間最長的旅館”。

不少專家學者認為,茱利安在並非交通要衝的深山屹立百餘年,主要得益於風景宜人的自然環境,以及豐富的物產與資源。小鎮遠離都市的塵囂,坐落海拔4235呎的高處,空氣品質保持良好,景觀也是四時各異:春天山花遍野,夏天清涼乾爽,秋天果熟酒香,冬天瑞雪紛飛。

南加州城鎮中,能直接觀賞雪景的並不多,所以茱利安的隆冬成為旅遊旺季。每年從感恩節到來年元旦,這裡總是人如潮湧。當地特產的蘋果餡餅(Apple Pie每週上市一萬個,還是供不應求,自釀的葡萄酒與蜂蜜也大受歡迎。年輕戀人則喜歡在“白色聖誕”期間到小鎮的教堂登記結婚,坐著古色古香的馬車踏雪而行,追尋那種童話般的美妙意境。

來源:北美《世界日報》 文:李大明

從淘金熱潮中崛起的城市

舊金山,原名耶瓦布埃納,又名聖弗蘭西斯科,華僑稱為三藩市,是1847年墨西哥人以西班牙文命名的,當時這裡的居民只有800多人。它本是西班牙的一個殖民據點,後由墨西哥接管,美墨戰爭之際為美軍所佔。1848年一月的Sacremento Valley,一名木匠在建造鋸木廠時,在推動水車的水流中發現了黃金。這個訊息不脛而走,引發了全世界的淘金熱。短短三個月內舊金山人口便激增25,000人。其中許多華人作為苦力販賣至此挖金礦,修鐵路,備嘗艱辛。此後大批華工在這裡安家落戶,他們就稱這座城市為舊金山(以區別澳大利亞的新金山)。舊金山的最強間是移民們迸發的熱情,這是一個令人陶醉的文化;特色鮮明的義大利人,中國人、西班牙人、日本人和南亞人等,不同的聚居區點綴在加州這塊土地上。

1906年4月18日早上5點12分,舊金山發生了8.25級大地震。由於煤氣管爆裂,城裡各處引發了多起大火,火災使該城迅速變為一片火海,在80公里外還清晰可見刺眼的火光及沖天的濃煙。大火整整燒了3天,舊金山成為了一片廢墟。在這次地震中,有3000人喪生,25萬人無家可歸,514條街道、28,000幢建築焚燬倒塌。但是,舊金山在經歷了這樣大的災難後卻如浴火鳳凰般,以不到六年的時間重新建設了一座更新、更現代化的城市。1915年的世界博覽會在舊金山舉行,標誌著該徹底從廢墟中復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