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萬般法門(第2/2頁)
章節報錯
短短几句,讓關鳩莫名心安,又是連忙稱謝。
“一會兒,你和我一起出行一趟吧,執行一次較為特殊的任務。”
“是夫子廟嗎?”關鳩想了想昨日在差房被眾人熱議的話題。
關山道搖了搖頭。“以你現在的實力,還是有些風險,那裡已經被封鎖了,會有專人處理。”
“對了,還有一事要和您說。”關鳩忽然想起了一件事,連忙說道。“刑堂現在給出的令牌是否有錯漏,先前若不是樓公子出手相救,我險些死在那次乙卷任務當中。”
“刑堂那邊的事情我知曉,你不用多心,會有交代的。”
......
在和關山道談妥之後,樓琰心情莫名一陣愉快,雖然之後出現了小插曲,倒也無傷大雅。
“老師,您猜我昨晚碰見誰了。”臥房內,樓琰像是邀功一般,對著一塊泛著微光的璞玉興奮地說道。
“關景嗎?”那處,傳來一道溫婉柔和的聲音。
廟堂之上,自從出了董姓大儒之後,便一直是儒學為尊,稱為當世顯學,以‘天人合一’的學說為基理,奉‘禮德人’三治為正統。
此後,隨著王朝更迭,時代變遷,到了今朝,又是分成了三大學派。
朱門學派講究‘既物窮理’,王門學派提倡‘知行合一’,而顧門學派秉承‘萬物惟器’。
前兩學派仍是在學說上有著爭執,後者乾脆是否定了前兩種學說,因此受到打壓,駁斥為邪說。
如今世人談及當今儒學,皆是繞不開朱王兩個學派,鮮少會提及顧門學派。
而樓琰的老師餘辭心,便是深受王門學派的影響,也算是門下的學生。只是不喜廟堂爭鬥,一直蟄居於北都的國子監教書。
“老師真是神機妙算,凡事都瞞不過您。”
“貧嘴。”那邊傳來一聲輕笑。“只是想不到他離開了學府數十年,竟是躲到了南都來。”
“不但如此,他現下還當上了酆都府的陰曹吏。”
那玉石陡然間失了光輝,半晌,才泛起些光芒。“這倒是出人意料。”
“不過學生這次和他面見一談,好像對過往發生的事情沒有那麼介懷。”樓琰又連忙補充了一句。“想來回歸學府,指日可待。”
“罷了,個人有個人的路,不必強求。只是你可要萬般小心。”
“老師,放心。兩回來到南都,也算是因果牽連,也是讓先前橫亙在心頭的一段往事劃上一道休止符。”
樓琰眸中閃過精芒。“此回,聖上密遣我來南都,用意我也是.....”
“天家的用意是天家的用意,你我無需過多揣測,只要做好份內的事情即可。”未待樓琰說完,那邊適時打斷了樓琰的話頭。
樓琰並沒有接應這句話,而是又說了一句。“我在來的路上,看到了只在北都的虎賁衛。”
“嶔崎,有時候太過聰慧,不是件好事,要學會難得糊塗。”那廂也只是勸了一句。
“學生明白。”樓琰語帶恭敬,只是心中生起了不忿。
現今南都的天師府由吳道紫當主,據巡撫所急報,近來和淮王走動頗為頻繁。
江南的淮王,幽北的燕王以及巴蜀的秦王乃是太祖皇帝親自設立的親藩,為的是拱衛主家。若是主家遭遇不測,可從親藩當中推選一位接任掌權。
只是千年來,主家一脈從未斷絕。這三大親藩變成了天家的眼中釘,經過了一輪番的軟硬兼施,三大親藩的勢力已是大不如前。
此次淮王的異動,自然是引起天家的關注。
而樓琰作為密使來到南都,不僅僅是要把整個天師府乃至酆都府掀個底朝天,更是要將淮王一脈徹底連根拔起。
他要的是仕途的一飛沖天,而絕非“水鏡公子”這虛名。
樓琰清楚自己恩師的這番規勸,也是出於好意。
可惜,人的野心就是洪水猛獸,只能夠縱容,直到粉身碎骨,撞死南牆才會心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