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3.工業基地,大就是美(第2/2頁)
章節報錯
集電環部位分為正、負兩個集電環,由堅硬耐磨的合金鍛鋼製成,裝於發電機轉子的勵磁端外側。正、負兩個集電環分別透過引線接到勵磁繞組的兩端,並借電刷裝置引至發電機勵磁系統上。
最後是風扇,裝於發電機轉子的兩端,用以加快氣體在定子鐵芯和轉子部分的迴圈,提高冷卻效果。
至於說發電機的冷卻系統,這個安楷就沒有過多關注了,還有餘熱利用的系統,他也只是隨便看了一眼就忽略過去。
他也只是大概瞭解下發電機的內部結構就可以,他不是電氣工程師,也不是什麼發電機組的設計師,瞭解太多其實意義也不大,只是純粹出於好奇,加上大型發電機組比較特殊的製作方式,他才稍微關注了一下。
而且大型發電機組和之前的小型發電機組還有一點不同,就是鍋爐結構不同。
小型發電機組,一個發電機,就是一個機組,鍋爐和發電機是一體的,包括燃燒室等等都在一起,每到需要補充燃料的時候,就需要一個個去補充。當然安楷也可以弄個全自動的安裝裝置,但那個得需要很多材料,尤其是電器零件,他目前很是短缺。之前庇護所內雖然用電量不小,但三到五個小型發電機組足以應付,所以一直以來都是卡特手動送料,全自動送料什麼的,太奢侈了。
而大型機組就不同了。
大型機組,鍋爐是單獨劃分出去的,燒水產生的水蒸氣,會沿著管道前進,只要壓力足夠大,就能將好幾個大型機組串聯起來,同時進行發電。
當然了,最好的方式其實還是單獨一個發電機組配一個鍋爐。
不過即便如此,大型機組也有優勢,因為鍋爐是額外設定的,所以在製造的時候,完全可以人為調整其位置,將多個鍋爐放在一起,在很短的一段距離內,對幾個鍋爐的進行燃料投放,再綜合考慮發電機功率的情況下,這樣效率無疑是比小型機組更高,使用起來更加方便。
安楷在工業基地這邊,一口氣放下了五個大型機組,保證這裡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不會缺點。
發電機組弄好了,然後就是礦井。
礦井按照正常理解,是井巷、硐室、裝備、地面建築物和構築物的總稱,但在系統裡,礦井對應的其實就是所謂的採礦機械。這方面,或許是考慮到人工和安全問題,所以系統主要推薦使用的,還是全自動的機械裝置。當然也可以製造正常情況下的挖掘機或者鑽頭,不過除非是庇護所人手真的足夠多,否則對於安楷來說,其實還是直接造礦井來的合適。
最初級的礦井,就是主基地那邊的那種小型礦井,每小時只能產幾塊礦石,效率其實真心不高。
好處是它的佔地面積也小,能源消耗也小,製作起來很方便,執行起來也沒有什麼噪音。
但那種情況,只是在少量使用礦產資源的時候比較好用,如果是真正要大規模採礦,那麼只有大型礦井以及用到人工的現實鑽探裝置才是最好用的。
現實的鑽探裝置,目前還是算了。
不光光是人手問題,還有就是專業和安全問題。
專業問題這方面,總是需要有人負責探礦,有人負責採礦,有人負責洗礦運輸等多個工序,赫爾託雖然是工業城市,人口組成立,礦工也是一大型別。但如今末日已將,真正的礦工還剩多少就是個未知數,而且一些相對專業的工作,也絕不是一般礦工能做的。
安全問題就更加重要了,鐵礦銅礦這一類其實還相對好說一些,主要注意塌方和墜井就可以,但像是煤礦,那個就危險了。
瓦斯爆炸,煤塵爆炸等,如果沒有專業的安全措施,一個搞不好影響庇護所發展不說,一下子死掉一堆人,安楷肯定是接受不了的。
所以最好的辦法還是使用自動礦井,全自動礦井最大的優勢並不在效率上,而是在安全上,一般礦難容易出現的問題,在全自動礦井這裡基本上不會出現,只這一點,就讓安楷不做其他選擇。
大型礦井佔地面積很大,光是地面上的機械裝置,一臺就相當於小型礦井二十臺的佔地面積。
地下部分就更是如此了。
像是之前安楷那樣的,針對一個鋁礦,最終弄出三臺礦井的行為,小型礦井還行,大型礦井的話,根本不可能。
一臺就足以,否則礦井之間就會開始相互碰撞和爭搶。
而且因為礦井運轉都是全自動的,所以反而難以調整。
一臺大型礦井,耗電量也是巨大,居然需要相當於三分之二個大型發電機組發的電來支撐,當然產量也很猛,按照系統提示,大型礦井的效率,是小型礦井的三十倍左右,一個小時吐出幾十塊礦石跟玩兒似的。
這裡要說明,這個礦石,是礦井自動切割並挖掘出來的,符合系統標準一個單位大小的礦石。換言之,大型礦井,一個小時就能產幾十個單位的礦石或者煤,而這幾十個單位的煤,就足夠那五個大型機組使用,甚至還有富餘呢。
由此可見,系統造物,也終究脫離不了“大就是美,多就是好”的路數。
安楷現在當然是首先以煤礦為主要開採物了,畢竟需要先將發電機組給運轉起來,另外像是集水器、空氣清淨機、燈具等一系列裝置,都需要電力支援。好在他來的時候,就在列車上裝滿了各種金屬材料,此時此刻,倒是足夠他進行初期建設了。
而與此同時,肯特和馬斯特兩組人馬也從中轉站離開了庇護所,他們開著動力篷車,正式前往赫爾託。
經過兩個月的準備,兩組人馬的身體素質又有了一定的提升或者恢復,正好在安楷努力建設工業基地的同時,他們開始了赫爾託滲透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