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這個過程,禁軍的死傷人數才不過千餘,戰力基本上沒受到絲毫影響。

而叛軍就不一樣了,四萬人被王俊這麼一番折騰下來只剩下了一萬餘人,比王俊這方也多不了多少了。

打到這個時候,這一場來自南邊的叛亂基本上已經算是被平定了下來。

王俊以一萬禁軍在臨安城外將四萬叛軍打的支離破碎,最後更是在一天夜裡親率大軍突襲敵軍,將叛軍最後的力量徹底打碎。

除了叛軍首領顧守餘趁亂逃跑之外,此戰殺敵萬餘,俘虜八千,餘者皆逃散在外。

不過那些人已經成不了氣候了,不是跑到山中藏起來,就是瑟瑟發抖的躲在各地隱姓埋名。

戰後,徐寅開啟城門迎接王師進城,慶元府上下為之歡騰,大慶三天。

訊息傳回臨安,朝中文武百官無不震驚,除了陶季輔和元烈陽。

他們才不會相信一個一直呆在京中從沒領過兵的皇子會有如此本事,而且叛軍的戰力前後表現差距太大,完全不似之前戰報裡說的那麼強大。這其中要是沒有問題,怕是鬼都不信。

但此時朝廷太需要一場大勝來穩定人心,所以即便是有些人對此抱有懷疑的態度也只能是強忍心底疑惑,保持緘默的態度。

本來這邊的事情一定,王俊應該立即班師回朝,迎接眾人的吹捧與祝賀。

可是王俊接下來的動作卻是出乎了所有人的預料,他直接在臨安整編了俘虜,加入到他的大軍之中,然後立即啟程直奔北面的建康府而去。

哪怕是途中路過臨安,大軍都不曾有絲毫的停留,朝著北方的戰場快速趕去。

當然,王俊也派了人回臨安前來說明情況。

此時還不是放鬆慶祝的時候,臨安之危尚未解決,北邊和西邊還有叛軍在作亂,只有將所有叛逆盡數剿滅才能讓人徹底放心。

選擇北面的建康府,是因為西邊的叛軍距離臨安尚遠,建康府相比起來更近臨安,近水救遠火殊為不智。

有了之前的戰績打底,朝中眾人也不好為此說些什麼。

哪怕是陶季輔和元烈陽也沒有理由阻止王俊的動作,人家這麼做可是為了整個社稷。

身為皇子親赴戰場,更是身先士卒的殺敵,這種大義在手的情形下,誰也不能站出來阻止。

不過他們可沒有閒著,在臨安全力配合著李大毛的地下工作,蒐集一切有可能出現的線索。

儘管不知道王俊到底打的是什麼算盤,但這次叛亂絕對有其的身影在其中。

建康府,在有了朝廷一萬禁軍入駐的情況下,如今正在如火如荼的廝殺著。

本來近七萬的叛軍在這幾日的兇猛廝殺中損失慘重,已經只有五萬餘人了。

而建康府的損失也頗為厲害,若是繼續與叛軍僵持下去,恐怕遲早會被對方攻破城門。

那一萬禁軍起到的作用也就是多支撐些時日罷了。

就在這種情形下,王俊帶著不到兩萬人的軍隊悄然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