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一直一言未發,坐於椅上的張閣老,清咳幾聲,開口道,“韋大夫,軍情緊急,錢銀之事不是重點。”

聽聞閣老之言,韋大夫衝殿上吳鄭公作揖行禮,“臣多言,主公勿怪。”

隨後便退回張閣老身後。

“你就是樊真真?”吳鄭公望向諸將身後,笑道,“能與二品武夫扛鼎,是個猛將苗子。魏無忌,小小年紀,竟能識破齊國深謀詭計,前途不可限量啊。生子皆若如此,我大吳可興啊。”

吳鄭公對幾位小將稍作讚揚後,目光轉向殿中文武,“諸位,眼下之局,何解?議一議。有什麼好策略,講一講。”

殿中再度恢復安靜。

片刻後,周瑾將軍拱手出列。

“主公,末將之意,齊軍部分精銳經吳堯邊境滲入已成事實,這次平津渡的剿敵,吾太以逃脫,必將向齊將發報,通知齊軍陰謀已破。我軍則應轉移戰略側重,吳齊前線變守勢為主,抽調精銳佈防江北各重鎮,同時向吳堯邊境蔡丘等鎮增兵先防,境內各城施以戒嚴搜城。欲攘外,必先安內。”

“周將軍,此計為下策,若滲透進來的齊軍賊子,匿於山林,終日不出,怎解?若偷渡過江,怎解?”張閣老身後,一名內閣輔臣發問道。

“長江天險難渡,又將是春化之時,河流湍急更甚,若賊人南下渡江,定首選幾大渡口,乘大船方可渡河。江北各渡口派重兵守備搜查。再抽調兩岸軍士,沿江搜尋即是。至於過境齊賊,屬於孤軍,尚無補給保障,拖以稍許時日,彈盡糧絕,必會退去。”一位參將答道。

“若不退則何解?我們總不能把希望,寄託在齊軍身上吧?”又一位內閣輔臣發問道。

“雙面齊下,內搜進行同時,前線佯攻做出對敵壓力,到戰事吃緊,齊軍潛入賊子,不得不撤回正面戰線。”參將答道。

“不得不撤?何出此言啊,將軍此言,可是輕敵之論啊。”輔臣抓住參將語中漏洞,出言攻擊到。

眼看殿前議事,又滑向文武攻訐,殿上吳鄭公面色深沉,輕咳一聲。

殿下激論的文武眾臣,安靜了下來。

周瑾再次抱拳作揖向殿上,“主公,此策雖為下策,但是眼下唯有此計應對。”

“張閣老,你怎麼看?”吳鄭公發問。

“老臣以為,行伍之事,依周將軍之計。”張閣老緩聲到。

“同時還應修國書於堯國公,在朝堂之上斥責其不義行徑,蔡丘不僅要增兵,更要出兵於吳堯前線施於武力威懾,讓堯國態度搖擺。再配合境內搜捕加壓,齊將若不想將吾太以此等精銳,在吳地有來無回,定會下令撤出。吳之內危可解。”

張閣老,文臣集團之首,與周瑾等武將在朝堂上不和已久,但頭腦並不糊塗,此時吳國危機,誰若內耗,誰就是國賊。

若齊堯破吳,國之不國,朝堂黨爭又有何意義。

“嗯...”殿上吳鄭公沉吟片刻,心中思量,周瑾之計雖為下策,可眼下之局,實在無良策可解。

“既然如此,那就依周將軍與張閣老之意,予以施行吧。”

群臣應聲“諾。”。

就在這時,眾參將最後,一聲傳來。

“微臣有一計。”

殿中臣工,隨著吳鄭公的眼神向後望去。只見魏無忌,拱手做禮。

“說來聽聽。”吳鄭公一愣,示意魏無忌可講。

“主公,古有連橫合縱,今日之危機,可以此計破之。”魏無忌步出佇列言道。這一句引起了殿中上下的好奇。

“以何連橫,以何成縱?”吳鄭公再次端起案几上的茶杯,沉聲問道。

“主公,齊堯聯合,可視為連橫,二國勾結,欲在攻吳,此舉已將吳齊世仇之戰,變為二國合攻一國之戰,三國之爭,我國何不尋一盟友,拖他國入戰局呢。”

聽聞魏無忌所言,殿中諸臣武將若有所思。

“敢請內侍大人取一全貌地圖。”魏無忌道。

“快,拿來。”吳鄭公興趣被殿下小將勾起,快速吩咐身邊內侍將地圖撐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