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曆七八零年春,春風吹至,萬物復甦。

長江以北,吳齊兩軍對壘。吳國駐軍十四萬,齊國出兵二十萬,旌旗蔽日,連營漫天。

大戰在即。這時,來自西邊一隅的戰報傳來,中原諸國震動。

世人皆知的西邊關外弱國,晉國,竟以十萬兵力大敗十五萬兵力的傳統強國宋,入主西關,將土地肥沃、水源充足的河西平原十二城,納入自家版圖。

晉國,位於周朝西地,地處西關外,土地貧瘠,人口稀少。

西出之地多異族,以戎狄羌羯四部為主。

晉國封地最初為大周戍邊之地,做以與異族之間的緩衝地帶,當異族襲擾中原時,充當先頭軍消耗異族軍隊,當異族軍隊殺至西關時,再由宋國出兵痛擊阻攔。

由於這種惡劣的地形與生存環境,晉國一直國力較弱,艱難存活。

一百多年前,異族各部在戎狄蠻族的帶領下,再犯中原,大破西關宋軍,直殺入周天子王畿。

晉文伯在晉地組織軍隊,率軍親往,入關勤王,因其殊死拼殺,護駕有功,被天子加封為晉文公。

這便是晉國崛起的開端,從此後近百年,歷代晉國公,勵精圖治只為興國。

但這特殊的地理環境與周遭局勢導致歷代晉國公一直難有作為。

這種局面持續到周曆七七一年,二十七歲的晉桓公繼位。

青年國公,雄心壯志,力圖興國。晉桓公意識到,若要興國必先變革,變革則需招賢納士,於是在晉國都城驪都,設立納賢閣,面向天下諸國廣招賢士。

招賢之中,明主晉桓公與時為布衣,現為晉國軍師大司馬的弋維相遇。

“若興國,鄙人有三策。若能推行,大晉必興。”晉國宮殿內,燭火晝夜長明,弋維與晉桓公對坐而談。

“願向先生請教。”晉桓公恭謙發問。

“一,欲興國先富民,減賦稅輕徭役,推拓荒令,還地於民,休養生息。”

“二,明法度,行集權,收兵權,以此削弱貴族階層,提升君權。”

“三,東出無望則先西進,對西邊各族行分化拉攏融合,最終歸化皆為晉民。”

依次三論,弋維緩緩道出,接著說道。

“晉國劣勢就在地處西域邊陲,環境惡劣極為貧瘠。優點也在此,就是因為貧瘠,東邊強宋,還有中原各國目光不會注意到此地。天下將亂,公當以後發制人。”

弋維上座細說,晉桓公洗耳恭聽。

在晉桓公全力支援下,弋維在晉國上下大行變革。

至周曆七七五年,短短几年間,晉國劇變。

改農制推拓荒,廣開農田,國民衣食無憂。明法度,行集權,在弋維鐵血手腕下,貴族財富與權力全部歸攏集於晉桓公一手。

抓軍政,練軍務,使得晉國軍隊唯晉桓公一人馬首是瞻。

西出之策,歸化了矛盾尚淺的羌羯狄三族,不僅使晉國版圖擴張,還以異族填充擴軍增編。

至當年底,晉國已是國富民安,儲糧充足,軍伍更是已有二十萬大軍。

時至今日,強晉三策已基本完成,唯一不足,就是世仇戎族部落,仍未接受歸順同化。

夜,晉宮內,晉桓公此時,對居於阿爾山脈的戎族部落之事很是犯愁。

世仇過深,歸化和談對方不接受,雖然晉國大軍如今已有強行踏平阿爾山的實力,但是又恐流血鎮壓引得其餘歸順部落不快,而生出禍端。

“上位,陽謀不成,那就行陰謀。”案前對坐的弋維,端著茶杯輕抿。

“軍師,何計?”晉桓公皺眉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