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由將這種大型掘進工程機,命名為《穿山甲97》型。功能非德國盾構機可比,且體積不大,可在施工過程中,隨意轉向,施工面十分靈活,還能多角度、多形狀施工。

它雖和傳統盾構機類似,有一組巨大的主掘進鑽頭,但在其四周,還有幾組可調大小的小型鑽頭,用於修正主掘進鑽頭無法完成的修型,從而一步到位,達到圖紙所需的空間造型、尺寸。整個過程完全不用人工操作。

《穿山甲97》的整合度很高,在掘進時,可同步噴射粘合劑和土石粉碎後,形成的高標號“沙土混凝土”,將工作面全面加固。

也可加裝附件,在工程機器人的輔助下,完成施工面的鋼筋綁紮,並完成“沙土混凝土”的澆築,形成十分堅固的鋼筋混凝土結構支撐面。

這種“沙土混凝土”的關鍵環節,是藍星材料研究院研發的沙土粘合劑,與工程機掘進時吸收的部分土石方經粉碎、攪拌並高密度壓縮等技術,合成為超高標號混凝土。這樣可將消化50%的土石方,節約土石方外運工序。

且沙土混凝土採用無水攪拌方式。省略了自然凝固期,從而大幅度提升了施工進度。

有了這套工程機械,以及工程機器人,基地的建設,就無需人力投入,自然減少了洩密的風險。

鷺島市的藍星材料研究院裡,馬由的私人實驗室已是京城總部、星雨軒住所地下室等三個實驗室中最大的一座。總建築面積已達1萬餘平方米。且這次製造出工程機器人和《穿山甲97》工程機械,待完成莫三比克基地建設後,還將繼續擴大。

這裡的實驗儀器、小型生產線等裝置種類越來越齊備。生產能力成指數級增長。僅僅10天時間,就完成了這些工程裝置和50臺建築機器人、2臺建築工程機的生產和安裝除錯。

防止某些有心人透過耗電來查詢到基地的線索,水電站的電源他早已確定不用。而是單獨一座核電站供電。這2個月以來,材料院的私人實驗室,全部的產能,都在生產小型6.5代核電站《奇點1.0》所需的各種裝置。

其中最核心的裝置,就是1.8米直徑圓球狀的反應堆。完成設計方案時,就經過了上萬次的模擬執行實驗。之後幾天,為了確保安全,又進行了40年模擬實驗,無一故障出現。

這才完成了建造前的可行性驗證。之後,馬由在星兒的輔助下,根據這套設計方案,將所有的製作,進行了分層、分級管理。

製造難度主要有3點,其一是控制系統,這由他親自手工製作生物晶片來解決。其次也是最關鍵的,還是材料問題。反應堆需用9層特種材料,確保反應堆執行的安全。

好在整個核電站體積很小,材料用量不大,馬由用實驗室裡的材料合成機一點一點地合成,也耗費了一個多月時間,才完成這9種新型材料的製備。

此外的技術難點就是力場防護罩,好在有穿梭機防護罩和反重力裝置研製的經驗,這一套核電站專用防護罩,也順利完成。從而構建核電站的雙重安全保障體系。

藍星礦業在儲備稀土資源的同時,也儲備了上萬噸《奇點1.0》核電站所需的釷礦。這個時代,釷礦還是廢礦,沒有得以利用。所以購買渠道很多,價格也便宜。

考慮到以後要推廣這種先進的核電站,馬由已安排礦業公司,秘密儲備釷礦。尤其是優先購買國外的釷礦資源。故藍星礦業公司在鷺島市的秘密儲備庫規模,也再度擴充套件。

好在藍星礦業的加工能力極強,儲備的稀土、釷等資源都是精煉之後純度極高的元素,體積就很小了。

萬事皆備,就等核電站開機實驗執行。

週五,馬由安排好事務性工作後。他再度以閉關為由,進入到實驗室裡。現在他身邊所有的人員,都習慣了這位狂熱的科學家,每到週末就鑽實驗室連續幾天不出來。

閉關成為了常態。這也是馬由有意識地讓身邊的安保隊員們,逐漸“瞭解”這些他的“工作規律”。從而掩蓋他經常出去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