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馬由陸續研製成功了反重力裝置、微型電驅等離子發動機、各種隱身裝置、超解析度光學鏡頭、數碼攝像攝影等技術、新型材料和電池組以及高轉換率的太陽能帆板技術、鐳射武器等衛星必備的技術和模組。

加之從前世資料庫中,找到的非傳統光譜類探測技術、資料壓縮以及達曼尼達諧振波傳輸技術等,綜合設計後,基本能滿足綜合功能衛星的各項技術要求。

衛星的升空高度,也是必須綜合考慮的。軌道低了,衛星需用一定的能量應對下墜的引力,還有大氣層密度較高等,導致衛星壽命較短。在軌高了,光學影像等受到雲層等遮掩。

總之,目前國際上是根據衛星不同功能,安放不同高度。沒有哪個國家像馬由這樣,各方面都要盡善盡美。可馬由擁有的技術,比其他國家無法想象的,他們面臨的各種問題,在他這裡都不是問題。

他只需要綜合考慮各種高度的優勢後,最終找到一個比較合適的位置即可。最終他將高度設定在低軌通訊衛星(LEO)所在的500km~2000km範圍內。具體高度,他會依據最終發射的衛星數量,經過精心測算,在這個範圍內不同的高度組網。

而且,所有衛星都自帶變軌發動機,可根據需要隨時調整位置。

無論如何,衛星的設計、構造和加工,要比穿梭機簡易太多。甚至不用馬由親自動手,智慧加工中心和智慧總裝線就能完成。

時間一晃,已是9月中旬。

馬由是第一次如此耗時地做一件產品。前後跨度半年時間,集中加工、總裝累積也花費了2個月,終於將穿梭機總裝完成。

不過,看到眼前這架長度10.3米、可變飛翼寬度4.26.9米、艙體最大寬度為2.2米、連起落架最高高度3.5米。造型如鯨魚般完美流線、極為科幻的空天穿梭機。內心還是有點成就感,這個時候,好似回到了前世,專門做古典科技樣品,每次完成後那種愉悅的感覺。

這款最終定稿型號,歷經多稿完善。所有技術引數,基本能滿足他的自身的要求。

穿梭機因為要在大氣層和太空飛行,就需要不同的執行原理的推進器。在大氣層中,使用的是源自未來幾十年的技術。設計出的兩臺小型電驅航空發動機。太空中,則是使用全功率可變比衝的磁等離子推進器,它使用洛倫茲力讓帶電原子或離子加速透過磁場,來反向驅動航天器。

這種等離子發動機技術,國際上已有些科研機構進入了實用階段。但因推力極小,加之沒有電驅技術。採用化學能源為等離子發動機提供動力,能源轉換率極低,僅能作為太空飛行器微調方向功能的小推進器。

而馬由引用了前世領先目前60年的先進技術,設計出這種超級等離子推進器,一臺就足以為穿梭機在太空中以20馬赫的速度前行。

再加上反重力裝置綜合運用,三臺驅動器就能為這架微型空天穿梭機提供足夠的動力。所有動力源都是由電池組供應,加上自帶轉換率達68.5%的柔性太陽能帆板,以及溫差發電系統,讓穿梭機能在飛行過程中,獲得能量補充。

穿梭機設計的內部空間很小。因為需要生命維持系統,所以分成了客、貨2個艙。客艙只有4個座位,空間長寬高分別為2.6×1.8×1.9m,貨艙長寬高為3.6×1.8×1.6m、容積10.37立方米。平時客貨艙透過隔牆分隔開,節約生命維持系統的能耗。

只有在太空中需要駕駛員或乘客進出貨艙工作時,才開啟隔牆。

穿梭機還安裝了4個智慧機械臂,可以在太空中完成釋放衛星、收取太空垃圾、捕獲衛星等動作。另外上下左右分別安裝了兩架動能炮和兩架鐳射炮,有一定的攻擊能力,對付普通大小的隕石、太空垃圾、以及摧毀來犯導彈攻擊等沒有問題。

防禦方面,除整個機殼都是由極高強度的超強鈦合金、複合材料等7層材料構成。有極高的抗物理打擊強度。此外,還將反重力技術延伸開來,在穿梭機機身外形成一個防護力場。可以抵擋大功率鐳射、粒子等能量武器的攻擊,以及彈射開一般物理碰撞物。

此外,具備完全隱身,包括雷達、電子和光學。這樣也能讓導彈等傳統武器無法鎖定穿梭機。來增強防禦能力。

因為採用的是反重力裝置進行大氣層穿梭,可調整到任意速度往返大氣層,因而不會像其他火箭、返回艙或太空梭的外殼那樣,面臨高溫的考驗。但即使這樣,穿梭機的複合材料外殼,也能抵抗最高3000℃高溫和零下272℃低溫,足以適應飛行中的各種複雜環境。

這個抗低溫能力,已達到位於半人馬座方位的行星狀星雲,距地球5000光年的“回力棒星雲”的零下272℃,比絕對零度(零下273.15℃)僅高1.15℃。抗高溫能力比傳統太空返回艙以1520倍音速穿越大氣層形成的高溫越10001200℃。

最關鍵的是,馬由採用了溫差發電設計,不僅可以將熱能回收產生電能,而且透過這個發電裝置也起到對內部空間的降溫、保護作用。其多達7層的各種材料和溫差發電綜合後,能讓穿梭機內保持22℃的恆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