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國防科技大學研製成功運算速度每秒上億次的銀河I巨型機,這是我國高速計算機研製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1992年,國防科技大學研究出銀河II通用並行巨型機,峰值速度達每秒4億次浮點運算(相當於每秒10億次基本運算操作,為共享主儲存器的四處理機向量機,其向量中央處理機是採用中小規模積體電路自行設計的,總體上達到80年代中後期國際先進水平。它主要用於中期天氣預報。

1993年,國家智慧計算機研究開發中心研製成功曙光一號全對稱共享儲存多處理機,這是國內首次以基於超大規模積體電路的通用微處理器晶片和標準UNIX作業系統設計開發的平行計算機。

1995年,曙光公司又推出了國內第一臺具有大規模並行處理機(MPP結構的並行機曙光1000(含36個處理機,峰值速度每秒25億次浮點運算,實際運算速度上了每秒10億次浮點運算這一高效能臺階。曙光1000與米國Intel公司1990年推出的大規模並行機體系結構與實現技術相近,與國外的差距縮小到5年。

1997年,國防科大研製成功銀河III百億次並行巨型計算機系統,採用可擴充套件分佈共享儲存並行處理體系結構,由130多個處理結點組成,峰值效能為每秒130億次浮點運算,系統綜合技術達到90年代中期國際先進水平。

馬由再聯想到蓉城和金陵的兩個IT產業園,經過一年的建設,主體工程已竣工。在進行最後的安裝工程施工。兩家產業園都規劃了計算機中心,超算裝置也進入了議事日程。

為了以防萬一,馬由不會將藍星擁有的內網伺服器,用於這種公共計算資源體系裡,哪怕是為了那些入園機構參觀,也要另外搭建超算中心。且還只能按常規構建超算中心來為IT產業孵化園和軟體孵化園提供公共服務。

正好和有關部門的超算一起進行研發。加之剛剛建成了新的晶片生產線,可採用一些更先進的晶片,來搭建超算。

超算使用的CPU、GPU、NPU等各種特殊晶片,主機板、尤其是巨量儲存技術和控制系統,資料庫裡有未來各種成熟的方案。另外就是透過架構最佳化,大幅度降低能耗,還有溫差發電來降溫,其他元器件的可靠度等方面,都能得以解決。問題是設計先進到什麼程度、怎樣體系性最佳化。

“請教一下鍾首長,這兩臺超算,是否會開放給其他機構參觀?”

“馬董,你問這個問題是什麼意思?”來訪6名專家中,一位老者有些不解地問到。鍾首長對馬由有所瞭解,若有所思。也看著馬由,等他解釋。

“若不對外開放,技術不會大幅度擴散,我可以將效能提高100倍以上,具體等我們設計出來再交流。若要對外公開,我們可能考慮提升3050倍左右。”馬由神色淡然地回答到。

馬由的這種態度,讓幾位專家心中哀嘆,自己需要集中國家力量,花費極大的人力物力,才可能有追趕國外超算步伐。到了他這裡,好像在討論一個玩具怎麼設計一般,無足輕重。

不過馬由這些年在IT領域積累的聲譽,又然他們無法忽略。加之藍星集團連光刻機都生產出來了,顯然他們的技術積累深不可測。

鍾首長和其他幾位專家,驚訝地對視了一眼,示意他們來回答這個問題。

“馬董,其中一臺肯定不會對外公開參觀,保密程度是絕密。另外一臺不能確定是否會對國內其他機構進行技術交流,當然,若他們要使用這些技術,還是會給你們支付專利費用的。”一位專家回答到。

“那我明白了。好吧,我會提供兩套方案,一款是絕密、一款是可交流的超算。其實,其他人想學,需要從晶片架構開始重新設計,至少要花費58年時間,坦率地說,那個時候,我們可能已換了23代。我只是不願意讓這些技術,很快讓國外的機構知曉,畢竟我們不少科研機構、大學在對外交流時,還是有些熱情。”馬由略帶嘲笑的口吻說到。

他的性格沉穩,不會輕易批評某些機構媚外的心態和做法,但也無法接受他們拿自己的技術國外“交流”。

“那光刻機馬董是否可以割愛?”鍾首長沒有忘記這次的主要任務。

“還是那個問題,這套生產線的保密程度有多高?而且生產線不止是光刻機,是否需要全套裝置?”

“當然要全套裝置,不然拼湊出來的良品率不能得到保障。請問馬董你們公司的生產線最高的精度是多少製程、良品率可達到多少?”一位專家回答到。

“民品和軍品,據我淺薄的知識,有很大的區別。軍品不是追求所謂的最先進製程工藝,而是晶片的穩定性。另外根據使用用途不同,耐熱、耐寒或者其他極端環境等要求。所以但就良品率和工藝精度,參考價值不是很大。其實你們可以提出具體要求,我們給你們定製一套生產線裝置,這樣不是更好嗎?”

“馬董說得很正確,的確應該如此。只不過我們對晶片換代的速度等資訊掌握得太少,很難確定具體技術指標。”

“我還是剛才說到的那個觀點。我們在國防領域使用的晶片,不是去和國內外公開發售的民品晶片比較製程工藝是否先進。而是根據所需用途,來設計可靠性,並能滿足使用功能即可。當然我的建議僅供參考,畢竟我不瞭解國防科研的內容和進度。也無意打聽這些資訊。”

“這……,好吧,今天看樣子無法在這方面取得共識,我們回去準備一下,下次再溝通。”

送走鍾首長一行人後。馬由開始構思超算的方案,最理想的是,選擇一種看起來比較常規,即使註冊專利也不怕別人學習,而起到關鍵作用的核心技術,是由人們意想不到的方面來起作用。

比如人工智慧對各種硬體資源的科學調配。而藍星出品的軟體,在防破解方面,馬由堅信是以百年為基本單位。原始碼的華文和宇宙通用語的結合,而且是3維語言才能表述的程式語言,用超算來破解也無效。

理清楚思路後,讓星兒設計了幾個方案,並用虛擬實驗平臺模擬測試了幾次,最終完善了命名為“藍星閃耀1”的超算方案。

這個方案從整體架構和此時國際超算設計原理完全不一,有些類似20年後諸多企業丟棄X86架構,採用異構方案,讓各類晶片專注於各自專業領域的計算,最終形成類似SoC晶片整合一樣,將整體效能發揮到前所未有的極致,但製造成本和耗能卻大幅度降低。

方案定型後的所有技術指標,比較銀河III高出了約115倍,峰值效能為每秒1.5021萬億次浮點運算、和持續計算速度值效率比,約70%即1.0515萬億次。尤其是耗能比較國際上其他國家的超算,僅有10%。

其實還可提高到80%左右,但馬由為了讓委託方安心,給了70%這個指標,留足了餘量。這個指標,已超過前世歷史上2000年,由1024個CPU組成的“銀河Ⅳ”超級計算機問世,峰值效能達到每秒1.0647萬億次浮點運算。

不過,這個方案的技術路線,沒有革命性的突破,依然還是自1970年以來的第4代大規模積體電路機。簡單講就是用眾多CPU等處理單元堆砌。

馬由這個方案領先之處, 不是峰值效能,而是和持續計算速度值效率比,達到了約70%。這種穩定效能更具備實用性。另外還有節約能耗,不單是為了使用成本,而是能耗低即增加了各種元器件的穩定性。

另外,還設計成可更換核心元器件,進行升級的空間。這樣以後隨著新的超算專用CPU等核心元器件的迭代發展,可以更換運算模組,從而提升整體運算速度。

按此推算,若無蝴蝶效應,“藍星閃耀1”綜合效能可保持領先全球45年以上。考慮升級因素,可保持68年領先優勢。

超算的系統軟體以及配套的專用軟體、常規運用開發介面,都是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華文程式設計,讓使用者可以任意新增各種專業方向的軟體和計算。因為底層命令等都交給了委託方,所以保密效能也達到了交付時的100%。

西方國家要掌握馬由的華文程式語言和規則,沒有10年以上不太可能。但即使學會了這個程式設計方法,原始碼也不可能被破解。確保外來駭客是無法攻破這臺超算。

這套控制軟體中,嵌入了一點不能自由學習的人工智慧運算功能。從而可最大化最佳化超算各個部件的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