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沒有問題呀,我們雖說參加一年一度的技術交易會,現階段對已合作的戰略伙伴,無需按部就班,隨時都可以和他們商談技術轉讓的問題。”

“還有生產裝置、高科技儀器等,他們也很短缺。國外也進口不了。你看是否調劑部分裝置給他們?”顧家明繼續問到。

“他們沒有這麼高的工作效率吧,廠房建好沒有?”

“快了,再有3個月,他們新的廠區就能完成。這次他們學聰明瞭,半導體產業全部都佈局在我們的晶圓工廠附近。”

“這樣好呀,抱團取暖,形成半小時產業供需圈,是很多產業成功的模式。蓉城市官府也很高興吧?”

“那是當然,正因如此,剛才的很多請求,都是郭秘書長找到我協調的。長宏是著名大型集團,官府也很重視他們來蓉城的投資。”

“好吧,我會統籌考慮,不會影響到他們的投產進度。至於華為的晶片需求,你可以大膽承諾給他們,這個月就可無限量供應他們。”

馬由回答到。對於華為,他還是很有期盼。今生因有了藍星通訊,他們在通訊領域,尤其是移動通訊領域不會走得太遠,但因此也將躲過米國和西方列強的封鎖、打壓。禍福相依,未必是壞事。

華國半導體產業鏈中部分產業,開始逐漸出成果。但估計再有23年,華國才能擁有完整的半導體產業鏈。畢竟之前欠賬太多,而半導體所涉及到的環節也十分繁雜。國內廠家普遍缺資金、缺技術。更關鍵還是缺觀念和發展眼光,去年的技術交易會就可以看出,馬由釋放了幾百項半導體技術,但響應者寥寥,僅有50餘家。最終雙方達成合作的只有16家企業,距離形成完整產業鏈相差甚遠。

看到國內發展半導體產業這麼費勁。有時候,馬由都想一步跨過矽基晶片這種落後、繁瑣的技術模式。直接到碳奈米管或者更高階的量子、生物等計算機領域。但考慮到這個世界的基礎科學以及工業基礎限制,根本沒辦法在短時間內將這些技術工業化量產呈現出來。

更關鍵的是,馬由在擁有自保能力之前,應儘量遵循前世的歷史軌跡發展。這樣自己才可清晰把握整個世界發展的脈搏。這是他這些年反覆斟酌,制定出來的發展規劃。馬由的意志很堅定,不會憑情緒波動,而改變既定方針。

接下來,馬由率領攻關團隊,來到蓉城晶圓工廠,將部分國際採購、部分自研的各種儀器、裝置和《虎甲N001型》光刻機進行了最終匹配、除錯。構建成一套完整的新一代晶片生產線。

連續除錯和試生產兩天,最終完全達到了設計指標。馬由這才親自將控制系統、檢測系統進行了封裝。

留下了這隻工程師助理團隊,馬由安排他們與精密裝置廠的攻關團隊一起,繼續進行光刻機和晶片生產線的總裝。並在這隻團隊中,選拔了3名工程師, 但仍從蓉城精密儀器廠中,獨立出來的光刻機廠廠長、總工程師和副廠長。

這也是馬由給身邊親自培養出來的人才,一個上進的通道。儘管他們還年輕,但技術能力卻非常強悍。

由此,藍星的光刻機和晶片生產線,正常開展量產。

按計劃,自研的光刻機投產後,預計在2個月內,蓉城的晶圓工廠產能,將擴大3倍。屆時基本能滿足藍星集團內部與國內其他企業所需。不過這僅僅是目前的工業水平,隨著時間增長和新的技術運用,晶片需求越來越大。

因而,馬由這次還計劃完成弘崆晶圓工廠二期工廠。不過,按之前的技術路線規劃,弘崆和德國的晶圓廠生產線,不會和蓉城晶圓廠的加工能力和製程精度一個檔次。會降低到目前國際水準略勝一籌的水準。不過即使降檔,因有智慧控制和監控、檢測系統,良品率也能達到了99%以上。

現在全世界一定有各種勢力的目光,聚焦到藍星集團這些高科技工廠、研究院裡。國內他們滲透不多,但德國、弘崆他們可是來去自由。隨便找一個電路檢修、安全臨檢、要委託加工晶片等藉口,都能“參觀”工廠和生產車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