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由雖說不會主動去尋求什麼獎項,但不妨礙他了解一下諾獎的資料。發現浩土星的諾獎大部分和前世相同,只是在評選程式和日期上,有些小差異。前世是2月開始評審候選人,10月就會頒佈獲獎者名單。但現世卻只在頒獎前一個月,才公佈最終候選名單,相當於多了一個評選程式。

推薦截止日也放寬到當年的8月底,給評審委員會留了75天的評審時間。當然,大多數推薦名單,都是在5月前就送到瑞典。他們有充足的時間對所有推薦來的上千位備選人中,初選一輪,每個大獎最終留下5名候選人。後來推薦的名單除非特別優異,很難擠掉前面已入圍的人。

今年8月底,馬由就被劍橋大學幾位曾經的諾獎獲得者,聯合推薦給瑞典諾獎評委會。

瞭解到這些情況後,馬由又分析了一下是否可能獲獎的問題。

馬由有一個感覺,這次的諾獎評審委員會純粹是因他的名氣,或者說是還是一位少年,拿他做為一個噱頭,根本沒有誠心準備給他頒獎。

腦域開發超過了30%,不僅僅是大腦運算速度遠超全球所有計算機總和那麼簡單。計算機運算速度無論多快都是物理性的,是死物。人的大腦一旦開發到一定程度後,就多出了一些感知能力。

馬由本來就擁有精準控制異能,這是感知能力的一種具象。現在他對未來要發生的事情,也有了一定的預測能力。哪怕是比較模糊,但根據已有的事實、發展軌跡、邏輯等,就能有一定的準確性。或許這就是第6感吧。

有了這個感覺,他心裡還是有點不舒服了。

自己的確不在乎是否得獎,這是一種心境。但別人不尊重自己的情形,卻不可能視而不見,還傻乎乎地替別人吶喊助威。

今生他好似墜落紅塵,每天接觸不同的人,處理不同的事。思維和性格也開始更接近普通人,而非前世那種純粹的科學家,對外界毫無興趣。加之現在的生理年齡還是少年,無形中還是要反應到情緒上或心理方面。

對於這種學術話語權的壟斷。他非常反感,之前有很多的規劃,現在有必要開始逐步實施了。比如創辦學術期刊,不讓西方國家壟斷學術的喉舌;再有設立科技大獎,獎勵那些為科學、技術進步的人。出榮譽外,豐厚的獎金也能改善他們的生活,免除後顧之憂。不能讓“賣導彈不如賣茶葉蛋”的現象發生。

因而獎金額度要超過諾獎、公正性、透明性、公平性要超過諾獎,不然任何因素影響這個獎項的評選。

他準備借鑑前世許多科技類大獎的評選方式,杜絕人為的干擾,不設立所謂評審會。採用人工智慧和大型計算機,按各種預設的評獎引數,例如影響因子、運用價值、方向先導性等。各種引數具有不同的權重,最終由公式來計算出結果。

當然,這種運算量和強度較大。主要是判斷候選人的學術成果,對未來的影響和科技進步的促進方面,需要龐大的資料分析。

馬由現在有生物計算機支援,更有人工智慧,最關鍵擁有千年的科技資料積累,很容易判斷出優選人成果,在未來的發展前景,和具備的含金量。因而要完成這個計算反而很容易。

反觀諾獎的評審,物理學獎和化學獎由瑞典皇家科學院評定,生理學或醫學獎由瑞典皇家卡羅林醫學院(卡羅林斯卡學院)評定,文學獎由瑞典文學院評定,和平獎由挪威議會選出。

且不說這些學院在業界是否具有權威性。他們終究都是由人組成,只要是人就可能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尤其是二戰結束後,東西方陣營對抗。這些科學家難免要受到意識形態、宣傳以及強權的影響。

這幾年瑞典評委逐漸向米國為首的西方勢力妥協,就是實證。尤其是和平獎,完全是政治秀場。

馬由想清楚這些後,電話叫來了李陽。簡單把設立大獎的初步想法說了一下。讓他聯絡一下國家科委、華科院等。看他們有沒有興趣參與、掛名,加入到初選評審委員會中。他準備明年年底就開始頒發這個大獎,諸事繁多,要提前做很多準備工作。

“董事長,我能問一下準備設立哪些獎項嗎?”

“嗯,這是一個重要的問題。我計劃側重在運用科學方面,尤其是IT、機械工程、天文及外太空探索、生物醫學工程、基因工程、太空農業、材料學、能源等8個方面。涵蓋面雖然較廣,但主旨還是促進人類往太空科技方向發展。同時也和諾獎等區別開來。”

“有道理。諾貝爾畢竟是百年前的人物,他那個時候,科技較為落後,沒有現在科學家們的眼界,所設獎項分類自然有些粗獷。我們不設什麼和平獎,那個太虛偽了。純粹是國家力量之間的爭鬥和妥協的結果。沒有多大意義。”

馬由也認同這個觀點,他的錢也不是大風吹來的。要獎勵也是給真正為人類做出實際貢獻的優秀科學家。

“獎項的名稱呢?”

“就叫《探索獎》吧,既體現我們的主旨,又蘊含鼓勵科學家各方面進行的創新和探索。我等會發給你一封郵件,把這個《探索獎》章程給你,你去與有關部門商議時,心中也有數。”

現在他的三大研究院,已有不少成果積累。可在不少學科中,佔據較大的學術分量,有這個保底,即使國外的科學家不參加,也能保證其大獎質量。同時還讓全世界學術界無法輕視這些獲得大獎的成果。樹立起權威性。

而且,在短期內,他還真打算對華國的學術界和科學家傾斜。他們為祖國建設和國防安全奉獻了最大的精力,值得表彰。當然,也需要引導他們儘快在許多領域有所突破。所以大獎本身只是手段,目的還是提高整體科技水平。

交待完聯絡合作創辦方單位事宜後。他清楚要創立好這個大獎,還有很多前期工作要做。比如可以利用這個大獎為吸引點,讓他加積極給自己創辦的學術刊物投稿。

他開始構思這個學術期刊的細節。目前國際上的三大頂刊是CNS(Cell Nature Science),有了權威性後,投稿者眾多,每年刊登的論文也非常多,其中《科學》去年刊登了2407篇、《自然》1865篇、《細胞》482篇,CNS共計他們都是4754篇。

現在藍星集團創辦這個學術雜誌,在短時間內無法與三大刊競爭。但他相信隨著不斷釋放各種超前的科技出來,所有藍星研究院的成果都只刊登在自己的期刊上,慢慢權威性就建立起來了。

他準備將自辦的期刊命名為《仰望》,重點就是探索獎所涵蓋的範圍。當然,很多學術科目其實都沒有邊際,和CNS的特點還是有很多的重合。

為了吸引大家來投稿,釋出自己的科研成果。他想到了一些刺激措施,例如以後藍星大學的碩士博士畢業論文的評審、所有職稱評選等,都要以刊登在《仰望》上的影響因子等引數作為評定依據。

甚至,一年一度的《探索》大獎, 也是從《仰望》作者中評選。

其實,他一點不擔心《仰望》雜誌是否有影響力。因為他自己也準備持續在這個雜誌上,用各種名義發表各種超前的、影響力極大的論文。不相信不會引起轟動。當然其他國家暫時不重視,肯定是他們的損失。想到這裡,他甚至還惡作劇想,這個期刊用華文出版。

不過再想想,這有點閉關自守的味道。還是採用雙語形式吧,至少讓華國科學家不費力就完整閱讀。

《仰望》期刊還應和網路聯絡起來,創辦一個權威的學術型網站。所有《仰望》上的論文,用電子文件形式同時刊登在這個學術網站上。他還需將內網中的電子圖書館釋放部分概述性文章到這個網站,就很容易將這個網站創辦為全世界資料最齊全、最有影響力的學術類專業網站。

這個學術網站,還可以設定許多實用功能。例如資料查詢,關鍵詞、模糊次等,可以讓科學家們透過一個含糊的想法,在這裡都能快捷找到相應的資訊甚至已有的成果。

再如論文鑑別功能。只需將論文全文傳送到檢索功能框裡。最多1分鐘,人工智慧就可以將這篇論文與全球公開發表過的所有論文,做出比對分析。最終得出結論,並指出抄襲原文、所發表的刊物、日期等概況。

。手機版更新最快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