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白,所以我們前面搶工期,留足了充分的安裝工程時間。”

進入校園,便像是進入了鬱鬱蔥蔥的南國森林。

這是採用了全人車分流的交通規劃。利用地形,將房屋和自然地平抬高、併成為平整地面。而架空部分則是機動車庫、學校後期庫房、一些特殊的實驗室等。

架空的地下室頂板,採用了防爆設計,鋼筋混凝土頂板厚度達600mm。實驗室還另外有加固措施。頂板上面可承載22.5米土壤,滿足絕大多數的樹木生長。

地平面除了消防車道外,不允許其他機動車通行。一是增加綠化面積,更是為了保持校園內的安全、寧靜氛圍。避免不久後,家庭轎車普及,校園內出現機動車行駛對學子們和老師們造成安全隱患。

這樣的規劃還可塑造一個良好的心理環境,藍星大學以後不會有什麼二代開著豪車進入校園顯擺的情況發生。所有的學生、老師在這裡工作學習,至少表面看都是平等的狀況。

當然,校園內還是配備有共享單車概念的腳踏車,只需用校園卡掃描一下變可開鎖。另外還有微型電動公交車供學生和老師們乘用。

大學主體建築都是45層的多層建築。因為透視關係,若不走到附近,全都被茂密的植被遮掩。

整體規劃功能非常齊備。有5棟教學樓、2棟圖書館、3棟實驗樓,2棟食堂(老師和學生是樓層分隔)、2座足球場、12個網球場、3座室內體育館,內部設定了籃球、羽毛球和乒乓球館……。

學校最北側靠近植物園區域,是住宿配套區,有12棟6080米高學生公寓。可居住800010000學生,每套公寓居住面積達60平方米,設計居住4名學生,自帶衛生間。每層樓有一個公共客廳,公共廚房。

另有24棟6080米的高層住宅。每套房屋面積達120150平方米,可滿足1萬多名副教授、講師、博士及其家屬居住。

“室內沒有完工,董事長我們還進去參觀嗎?”

馬由掃描了一下,已完成了這些室內的全面審視,搖搖頭說道:

“去南區看看吧,今天我重點是看看研究院那邊。”

眾人都是年輕力壯,沒有乘坐電動車,一邊參觀,一邊疾行。跨過一條寬約120米的綠化帶,這是預留給環島南路的用地,進入了南側的研究院區。

研究院區域,整體就像一個房地產開發專案一樣。目前已建造了260棟別墅和,以及48棟4層聯體、疊拼別墅,每棟有4個單元,每個單位兩戶人家。整個南區可滿足644名教授、專家學者全家人居住。

表面上是一個比較寬鬆的別墅小區,其實內部還是分割成了東西兩個區。東側是純粹的生活區,西側則是研究院專用區域,地面上零星佈置了30多棟23層高度的小樓。

其餘都是網球場、戶外健身設施、還有一個微型高爾夫練習場。以及各種植被組成的花園。

研究院區域同樣也是整體抬高自然地坪,架空部分作為車庫和實驗室、庫房等。

藍星第四研究院主要功能是新型材料研發,這是各行業的基礎學科,也是工業和科技更新換代的前提,所以馬由把第四研究院單獨命名“藍星新型材料研究院”,可見馬由的重視程度。

材料研究設計到的科技範圍較廣,尤其還涉及到化學實驗。放在京城不合適,畢竟可能會發生事故。所以馬由在購置鷺島土地的時候,就考慮到將來的研究院的材料實驗室,將放在鷺島這個濱海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