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非為了保持所謂國際性,藍星公司三大研究院內部的研究人員的論文,就足夠裝滿《仰望》期刊10期以上。

此外,期刊還設定了一個6人小組的專職主編團隊。都是用高薪從國內、外招聘到了有學識、思維敏捷、有較高辨識能力的學者。他們對責任編審提交的候選論文最終進行集體裁決。只有透過了主編團隊稽核,才可以送到相關兼職編審委員會成員中,對應的專業學者進行專業評審。

其中就有是馬由的博士生導師傑森教授。之前馬由和他交流時,他就表示希望到華國來工作,但馬由考慮再三,沒有將他放在研究院裡。看似轉行,但傑森其實還是非常樂意,因為雖然不能直接參與各種他喜歡的機械專業研究,但可接觸到眾多的最新科技資訊。

而且,藍星大學即將開學招生,傑森教授還要兼職教授帶碩士、博士。

對於他現在60多歲的年齡,不一定有精力繼續搞課題研究,但瞭解各種科技發展的成果,還是非常愉悅的一項工作,何況也是在自己得意弟子旗下工作,完全沒有任何壓力。

這些外聘編輯來到藍星後,律師給他們簽訂了保密以及同業競業限制協議。就開放給他們6級閱覽權。供他們辨別來稿的論文是否有重複的技術方向、抄襲等。其實,這些用人工智慧就能解決,責編和主編們只是再透過《知網》查詢一番。這樣才更加具有嚴謹性。

所有稽核程式完成後,才是送馬由這裡,由星兒進行最終稽核。星兒的水平可比那些所謂專家要高明太多。只不過入鄉隨俗,初期還必須得有一些專家評審,避免引起一些非議。

與《自然》、《科學》等頂刊均為週刊不一樣,為寧缺毋濫,保證每期的論文的質量,馬由確定《仰望》為月刊,但每一期論文數量不限,只要達到了刊發的評定標準。

若當月的期刊數量不足,藍星研究院的內部論文、馬由的論文,就一定會頂替上去。不過相信渡過初創期,這種狀況基本上都不會出現了。何況華國這麼多研究機構、世界還有那麼多頂刊誤判的論文。

期刊最有特色的,是馬由會最終寫出一篇評定概述。將每一篇論文,以行業影響力、理論深度、技術前景等,多種因素做出一個量化的分值,供讀者參考。馬由這樣做,也是試圖潛移默化,最終樹立一種學術價值標準。

《仰望》月刊雙語發行其實也有區別對待。華文版本是全文刊登,英文版本是摘錄刊登。同樣的頁數,華文卻可以包羅永珍,英文只能是摘錄。這也體現了兩者語言的差異,什麼語言優秀其實不用爭辯。

在制定這個規則的時候,馬由還想起了前世一個著名的華文、英文對比的小段子。

英語老師很是得意的講解了一片小詩,誇獎這首詩極為地優美。

I love tree things in this word.

Sun,Moon and You.

Sun &norning ,Moon for night

and You forever .

可語文老師見後,隨手寫下:

浮世三千,吾愛有三。

日,月與卿。

日為朝,月為暮

卿為朝朝暮暮。

學生們啞然。都沉醉之中。其實,華文作為2.53維語言,和1維的英文字就沒有可比性,相差太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