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階段,最簡單的解決方案,就是組建一家航空貨運公司。將先期生產出來、沒有銷售出去的運輸機利用起來。

沿著這個思路再拓展一下,貨運公司總不能只運藍星集團的貨物吧,應該面向所有貨主服務。但再過些年,運輸機數量到一定程度,若空運貨物委託不穩定,就可能造成航空運力的閒置和浪費。被動接收運輸委託的服務方式,業務面太狹窄了,且容易受制於人。

似乎,利用有較快的運輸工具,成立一家專業化的快遞企業,或許是一個更優方案。

如此有諸多好處,首先能解決海外基地和國內之間、沙漠基地與國內其他城市之間輕便貨物的流轉。

其次,規避藍星集團走大而全的老路,完全市場化運營。便於主業更加專注於高科技領域。

其三,快遞業是人力密集型產業,能大量消化藍星集團未來幾年,陸續淘汰的產業工人。馬由一直極為謹慎運用工業機器人,就是為了保護在職工人們的生計。雖說之前有許多轉職方案,甚至還有沙漠新居民等預案,但現在藍星集團旗下遍佈全國,工人若轉職去外地,給這些家庭勢必帶來一些不便。而快遞業則各地都需要人手,可就地安置。

其四,明年將是網際網路產業轉型的關鍵時間點。藍星集團本就要為接下來的網際網路產業一段較長時間的低迷期做好準備,拓展新的利潤增長點。

華國一直沒有推廣電子商務,主要還是電腦的普及率不高。不過經過近3年藍星集團強勢介入電腦硬體行業,並大量釋放電腦技術。目前華國的電腦保有量已有超過5000萬臺,比較前世同期,增加了4倍多。

而且這個增幅還在加強,相信邁入21世紀,全面啟動國內電子商務產業時,國內電腦保有量可能超過7000萬臺。

且藍星通訊提前多年佈局的全球最快速網路,為家庭電腦在百姓家普及,也起到了關鍵的推動作用,並奠定了國內電子商務的基礎條件。

在西方主要國家,已經執行了3年多的“易淘網”、“折扣網”,要在華國正式執行,將要面臨的最大困難,就是基礎設施暫時欠缺,例如物流(快遞)業、物流基地建設等。而這些恰好和馬由消化運輸機前期產能過剩,相互彌補。

華國的郵件,一直是華國郵政一家獨大。直到1993年民營快遞“申同快遞”、“順豐快遞”等註冊,打破了這個僵局。但在國企大佬華國郵政長期壟斷的市場裡,發展依然十分緩慢,一是資本太小,限制了發展的速度,另一方面是市場還沒有啟用。

只有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第三產業才會興旺。

許多經濟學者,都劃定了人均GDP3000米元這個重要關口。突破3000,整個社會將出現全新的變化,30005000之間,整個社會表現為城市化與工業化在加速,中產階級在興起,消費型別發生全新的變化。5000米元之後,產業結構開始走向高階化,橄欖型社會開始形成,整個社會進入多元化。

當然,這些大多是西方學者的觀點,而華國實際上因這個時代的物價指數、購買力和消費習俗不同,人均1000米元時,便開始產生了急劇的變化。

前世華國自2001年人均GDP過1000美元,開始帶動一系列的大宗商品的消費。2003年,人均GDP1270美元,住房消費開始進入快速增長期,2005年華國人均GDP已超過1500美元,住房消費增速超過20%。

這一世,因各種原因,華國經濟發展相較前世更迅猛,去年就達到了1000米元,今年估計將超過1200米元。第三產業升級和興旺,已出現端倪。

前世資料中,今年華國的快遞量僅9091.31萬件,而2010年就23.4億件,2020年全國快遞業務量為833.6億件,已連續7年居世界首位。短短20年時間,快遞業務量增長800倍,這是何等壯觀的市場。

這也預示著,現在正是全面啟動民營快遞業的較好視窗期。

看起來如此大的蛋糕,馬由卻不準備自己獨吞,甚至不願意親自去吃。他始終堅持著高科技為主業的企業理念,哪怕為了某些需要,暫時介入服務業,將來都會打包出讓出去。

介入快遞業這個純服務行業,他的策略是直接收購一家快遞公司的部分股份,並不參與管理。將創業團隊保留下來,注入資金、技術後,讓他們迅速成長起來。

篩選若干企業資料後,馬由發現順豐正處於從內地往弘崆的快運業務瓶頸期。他們的解決方案便是拓展市場,先在珠三角地區擴張,並計劃向長三角及全國擴張。無奈資金和實力有限,進展暫時緩慢。不過,馬由很欣賞他們的野望,更喜歡創始人王偉極具吃苦耐勞精神。

“這樣的實幹出身的企業家值得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