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繞這臺轎廂有4臺機械臂,分別將不同的部件從各個傳送帶上抓起來,安裝到這個轎廂上。車間內除了大型構件是軌道承載可360度旋轉平臺移動外,中小型零配件都是各種傳送帶水平移動,頭頂上沒有傳統工廠的複雜的行車、吊車等裝置,十分整潔。

“這是車身總裝子車間,這個車間完成總裝後的轎廂,才會傳送到總裝主車間,那邊還有不短的距離,等會我們參觀完其他子車間後,再去總裝車間。”馬由用廠內通訊器呼喚來4輛無人駕駛電瓶車,招呼大家上車後,沿著人行通道行駛而去。

到達另外一個子車間,這裡是底盤總裝線,和之前參觀差不多的程式,一臺臺發動機、變速箱、轉動軸、輪胎等部件,由機械臂抓到底盤上相應的位置,和其他機械臂配合一併安裝……

馬友帶領大家乘電瓶車來到了巨大的總裝主車間,一輛輛安裝好發動機、變速箱等的底盤,停放在8條流水線上。

“總裝流水線長達500米,寬70米。每隔10米一個工作位,8條總裝流水線共計總裝的車輛有400輛同時線上,完成不同工序的裝配。總體計算,平均每一分鐘,就可有一輛新車完成總裝下線。”

“如此高效率的總裝車間,卻只需16名工程師在監控室作業。整個車間的操作技師、監控工程師、維修保養工程師共計40人。是目前全世界最節省人力的汽車總裝工廠,沒有之一。”

眾人聽到這裡,心裡都在默默計算,這樣的智慧工廠,可以節約多少成本。與其它車間不同,總裝生產線主要是靠人工裝配、機器輔助,將看似錯綜複雜的裝配,完成得高效精準。可以說總裝車間,本身就是一臺人工運作的機器,前提當然是每一個崗位的工人,都經過嚴格的培訓。

能夠在總裝生產線上的工作的人,都是技術能力較強的熟練技工。薪酬自然不低。

從工廠佈局來看,總裝車間面積遠大於其它子車間,大的有數十萬平米,小的也有幾萬平米;在工人數量上,總裝車間也遠遠超過其它三個車間,一個車廠超過半數的工人都在總裝車間工作。

……

馬由沒有理會沉思中的參觀者。他其實也清楚他們在想什麼。

不過,他還是很有“道德”地沒有繼續刺激這些參觀者,以免引起他們心態崩潰。比如車間每天可兩班倒、連續工作16小時。剩餘時間8小時才是裝置保養、檢修時間。而檢修也全是機器人承擔,它們是不需要“加班工資”、更不會睡覺,都是夜晚停機後進行。

這時的人工方面,只需寥寥幾名監控工程師在輪流值班。

“生產過程中,每一個環節都有品控系統,所有零部件安裝完畢,都會經過掃描,從而確認所安裝的部件都是正常工作狀態、質量合格。這樣就可以節約最終質檢的時間。也就是說,一部整車的製造僅在藍星總裝廠,就有配件入廠、裝配過程、整車3個質量檢驗環節,確保整車質量沒有瑕疵。”

馬友繼續帶著大家往總裝線的盡頭駛去。大家來到一個大型檢測線,一輛輛嶄新的車輛,排隊緩緩經過寬3米、高2.4米門洞式的檢測裝置。平均不到半分鐘,掃描檢測完畢,車輛確認合格、正式下線。

所有成品車透過轉送帶,繼續傳送到總裝車間外側的成品包裝車間,防護包裝後,裝進車輛轉運專用集裝箱。這種車輛專用集裝箱也有一定的科技含量,為節約重量,採用的是新型超輕鋼材,且為提高剛度,都是採用矩管形態。預裝了多角度的吊裝附件,便於自動化吊車執行。

集裝箱嚴格講是集裝架。6個面都沒有封閉。只有防護骨架,方便吊裝、疊裝的同時,在運輸過程中可避免磕磕碰碰,對車身造成損傷。

裝入集裝箱的新車,由廠內有軌無人電動平板車,自動運輸到到工廠外側貨運專用停車場一側的成品倉庫,等候吊裝到汽車運輸專用平板車上,轉運到全國各地,或拉到船運港口銷往全球。

這種從零配件到成品保護和集裝箱運輸的方式,所有環節無一不是各種高精尖的技術整合,以及對產品品質的呵護。工廠的所有營運都是透過廠內物聯網系統,在人工智慧(宇兒的分身之一),透過一組伺服器在指揮。

這才是工廠的最高機密,任何人來都找不到人工智慧的痕跡。因為20臺伺服器機房中,安裝有一套衛星通道接收、傳送器,透過私人衛星,與4臺生物電腦的雲端計算連線,作為伺服器組算力的補充。

這種智慧管理體系已經非常成熟,在所有藍星的工廠裡,都有這麼一套裝載了指揮系統的伺服器組。工廠的管理人員也都按集團發放的操作手冊,進行生產計劃的設定。這些設定若有錯誤、將會被反饋到宇兒分身處確認及調整。除了馬由外,沒有人知道人工智慧的存在。

他們天然認為藍星公司的高科技很厲害,但決然想不到這些成效都是人工智慧支撐下才能完成的,所以馬由也不擔心參觀的人獲取核心機密,因為真正的秘密除他之外,沒人知道。參觀共計花費了2個小時。看著大家意猶未盡,馬友卻道:“大家都有些疲倦了,請大家到工廠辦公樓繼續參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