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二、三層規劃為全智慧生產、以及部分特殊專案的研發基地。擴建後研究院地下空間的建築總面積,已達到了120萬平方米,較之前擴大了3倍。因而實驗室除正常研究空間外,秘密生產基地的產能也大幅度提升。由此帶來所需電力供應也是4倍以上的增長。為此,馬由安裝了一座《奇點2.0》6.5代小型核電站,徹底解決了材料研究院實驗室用電問題,且降低了成本。

之前雖說用市電也能保障供應,但材料研究尤其是金屬材料的冶煉,特別耗電。而且,若有心人透過測算整個研究院的耗電量,則可能懷疑到負二、三層的秘密基地。

關鍵是現在整個國家電力供應有所短缺,雖官府大力扶持、儘量保障藍星大學、藍星材料研究院這些重點區域的電力供應,但依然時不時有斷電的情況發生。有些實驗一旦停電,損失巨大,且恢復供電後,實驗也要重新開始。浪費時間還增加了巨大成本。

華國的基礎設施建設速度,暫時還跟不上經濟發展的速度。

1988年,華國建成葛洲壩水電站,才初步解決了華中、華東地區的部分用電問題。1991年,之江省建造了華國第一座核電站“泰山核電站”。隨後過了三年,再建大亞灣核電站,華國的可應用電力才正式迎來了一輪暴漲。

然而暴漲的電力,依然跟不上沿海和東部地區工業的增長速度。尤其是藍星集團迴歸華國後,帶動了無數的中小企業配套發展,再加之藍星銀行對中小微企業的扶持,較前世民營經濟發展速度更快、更有序,但隨之而來就是電力更加緊張。

幸好藍星集團在產業佈局時,有意識在儘量規避這樣的情況。不少工業製造基地,尤其是耗電量較大的基地,如特種鋼、矽片製造、晶片製造、汽車、航空等都放在了電力充沛的西部地區。

前世還是在2005年西電東輸、以及2009年,三峽水電站正式投產運營,華東、華南地區的電力供應才徹底解決。

視察完地下基地,他處理了一些全智慧生產線的耗材補給、維修保養等事宜後,才回到地面的辦公室。

在辦公室稍坐片刻,便見今天藍天白雲。他乾脆來到辦公小樓外的花園,躺在沙灘椅上,嗮著十月秋日的陽光。陣陣海風徐徐吹過,很是愜意舒適。

他找了一個舒適的角度。微閉雙眼,腦海中和星兒開始梳理將要和其他科研院所合作的課題。

擁有上千年的科技資料,各種技術可謂浩若煙海。具體要拿哪些技術出來與他人合作研發, 就成為了馬由一個幸福的煩惱。

思來想去,他將目光鎖定在基礎材料領域。

基礎材料科技是和生物基因科技、能量能源科技、人工智慧科技、機械工業科技組合而成的未來五大科技。也是人類走出地內,邁向浩渺星空時代的基礎科技條件。

可以說,任何產業都離不開材料科技,而每一次新型材料面世,都會引發一場大大小小的產業革命。材料可謂是文明的血肉,從古老的城牆到無垠的星環,一切宏偉的奇觀都與其息息相關。

人類文明的發展和材料進步密不可分。

或者說,人類文明的發展史,就是新材料、新能源的利用史。石器文明、青銅器文明、鐵器文明,無一不見證著人類發現、掌握、使用各種新型材料的漫漫歷程。

近現代,三次工業革命相繼拉開帷幕,依次走過蒸汽時代、電氣時代,一直到當今的資訊時代。

第一次工業革命,鋼鐵工藝的革新支撐了蒸汽時代,造就了日不落帝國。而那時,華國文明雖被滿清破壞,在全球的經濟權重中,已大幅度退步。但GDP依然還佔佔世界總量約30%。可到1870年,短短100年時間,華國GDP就縮減到佔世界總量約17%,而西歐的GDP則反超華國,佔比超過30%。

第二次工業革命,始於19世紀60年代末期,以電能的突破、應用以及內燃機的出現為標誌,德國的化工產業,成為了這一場工業革命的引領者。

喜歡腦域科技樹請大家收藏:(腦域科技樹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