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論證會後,馬由在京城總部處理了一天日常事務後,乘坐直升機,前往庫布齊沙漠。

經過1個多小時巨大噪聲摧殘,直升機降落在庫布齊沙漠中即將竣工的機場跑道上。

踏上堅實的土地,馬由感到了陡然輕鬆。羅剎國的直升機不僅噪音巨大,舒適度也極差。短短1個小時的飛行,使他那即將突破人類極限的體質,也感到極為不適。

“我們的直升機要儘快研製出來呀,不然沒有機場的地方,出差太耗費時間了。再也不想乘坐羅剎國的直升機了。”馬由這時深感直升機的重要性。舒適度差點還在其次,關鍵是對他們的直升機安全性實在沒有把握。

這樣的飛機,在天空上一旦出事,那飛速旋轉的螺旋槳,就好似致命的刀具。且不說砸在地面上,無人敢保證存活下來。

馬由的專機只能到有機場的城市,庫布齊建設剛啟動大半年,機場還未通航。又沒有通高速公路,400多公里看似不遠,卻需開車10個小時。為節約時間馬由不得已只有託人情從軍方租借直升機。從這次出行,就顯示出直升機的重要性和廣泛的運用性。

與前世一般無異,華國航空製造業欠賬太多,尤其在直升機領域。之前主要靠引進羅剎國直升機,有米4、米6直升機,後來在米4基礎上仿製出了直5、直6,米6由於難度太大沒有仿製。

陸軍航空兵從空軍獨立出來以後,開始從米里設計局大量引進米8系列運輸直升機,緩解運力嚴重不足的局面。米8之後,華國於上世紀90年代引進了在其基礎上改進的米17運輸直升機,總數約250架,這些直升機是華國陸航運輸直升機隊的中流砥柱。

在70年代,華國與西方國家關係緩和時,還成套引進過法國直升機技術。

直8直升機,就在法國超黃蜂(SA321)直升機基礎上仿製,1994年國產化達到86%透過設計定型。最大起飛重量為13噸,是目前華國國產直升機最大的。在直8基礎上,根據不同用途研發出不同型號,形成龐大的直8家族,現在軍隊中佔據重要地位,且還衍生出AC313這個一民用版本。

之後,又引進法國海豚(SA365N)直升機技術和生產線,1992年國產化試飛成功,最大起飛重量為4噸,為一款輕型直升機,在國產直升機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1984年7月,從米國購買了24架S70C民用“黑鷹”直升機的合同。合同包括24架單價600萬米元的“黑鷹”直升機、3套單價78萬米元的外掛式副油箱系統,以及維護直升機所需的工具備件等,總價1.5億米元。

80年代末華國與米國短暫的“蜜月”結束之後,繼續引進“黑鷹”無望,轉向羅剎國求購高原效能優良的米171直升機,總數為60架。

華國疆域寬廣,尤其是西部地區地勢複雜、山高路遠。軍用直升機尚無法滿足,民用直升機則只能排在後面,捉襟見肘。若非藍星集團已在研製自己的直升機,馬由都準備從國外買幾架民用直升機回來應急。

馬由讓星兒查閱了一下航空公司直升機研製進度,好在下個月就能開始試飛了。這也算是一個好訊息。

轉念一想,他心中也是啞然一笑,明明已擁有遠超這個世界的穿梭機,還有極為靈動的飛行滑板,無論遠近,都可安全、快捷抵達。但現實卻是,在公開的場所無法使用,這算是捧著金飯碗討飯吧。

“現在正是庫布齊一年中最熱的8月,其實氣溫不算很高,也就30多度,最高也只有40度。但極為乾燥的小氣候,天空長期無雲,讓盛夏的陽光直射到地面,再經沙漠反射,地面溫度幾乎翻倍,這才使空氣好似燃燒起來一般。不過,晚上卻只有10多度,非常涼爽。”

前來迎接馬由的,是藍星地產集團庫布齊專案組負責人楊繼才。他見馬由微微皺眉,便介紹到。

“嗯,現場條件如此惡劣,你們辛苦了。”馬由舒展眉頭,讚揚了一句,讓楊繼才十分興奮。

“應該的,我們學建築的,工作性質就是土裡去、泥裡來。待荒漠變成花園時,就是我們轉移陣地時,又該到另一塊土地上。週而復始。”

“是呀,任何一行的成就,都是靠辛勤汗水澆築。不錯,加油!”

勉勵了楊經理幾句後,馬由切實感受到這裡的乾燥。即將進入秋季,空氣更為乾燥,疊加效應後地表十分酷熱,只能採取根部滴灌、種植耐旱植物。否則普通灌溉的水分,很快就蒸發一空,人力在大自然面前顯得太過弱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