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夥伴(第2/2頁)
章節報錯
馬由再次他自己身份,以及自己從周局長那裡瞭解到國盛公司,邀請他來酒店商談一些合作事宜。
回國這段時間透過考察及交流,他思考了許多。一家企業要崛起,在世界各國都有這樣那樣的困難。西方發達國家的法律較健全,給了中小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土壤。可一旦成為行業翹楚,各種資本餓狼般蜂擁而上。瓜分其股份,然後包裝上市,大撈一筆。
要想獨立做大做強,希望極小。被巨頭們收購,保留少量的股權算是幸運。幾十上百年的工業化,各傳統行業已形成割據一方的巨頭。要想突破他們的封鎖,比登天還難。
米國的洛克菲勒、摩根等家族,哪一家不是腥風血雨中闖蕩出來,“一將功成萬骨枯”,才有瞭如今的大財團。
在華國創業同樣艱難。更有華國特色,做事離不開人脈。
藍星要在華國起步,需在成長起來之前,尋找一家可協調處理地方關係的合作伙伴。除非是全球500強企業,在招商引資大背景下,才可能擺脫一般的人際關係,獲得較好的投資環境。但那個時候,公司的公關部門任然事務繁重,不可或缺。
而合作伙伴的選擇,需極為慎重。好的夥伴事半功倍、雙贏或多贏,反之則引狼入室。華國商界有一個極為可悲的現象,就是“可患難不可享樂”。創業時,合作伙伴大多可共同面對坎坷,一旦事業有成,則因各自的境界和抱負不一導致分崩離析,甚至反目成仇。
許多企業成功後,老總們易產生一種天老大,我老二的幻覺,自己做什麼都是正確,有錯誤定是合作方的問題。久而久之,怨氣和矛盾就產生了。
馬由不會自大到初來乍到,就能解決一切協調的問題。何況他也沒有那麼多時間呆在國內。聘請華國本土職業經理人、組建自己的公關部門是一個途徑,但短時間無法保證這些團隊能夠成熟起來,待發現問題時損失就已產生了。
所有現在選擇的方法不多,參照成熟的市場經濟模式,專業問題專業人去做,委託有實力的中介機構,用經濟手段解決一些大麻煩。合作起來手筆清晰。
國盛是眾多諮詢企業中篩選出來的公司。馬由瞭解到,他們公司合夥人是幾位有抱負和想法的青、中年人。他們學歷高、背景深厚。有嚴格的家教及素養。良好成長環境,讓他們樹立了用辛勤勞動獲得社會地位、改善經濟條件的決心。很珍惜他們父輩血汗換來的地位和聲譽,做事比較認真。
這個時代有不少灰色的區域,改革開放前期的雙軌制造就了不少富翁,也形成了腐敗的初期土壤。但尚未形成大型家族式或者抱團式利益團體。二代們普遍還愛惜羽毛,依靠背景但不依賴背景,行事手段還算正常。
真正的大家族子弟,多是具備良好教育,有一定修養和才華,做事、做人有一定的原則。反而做人較為低調。一些暴發戶家庭,才可能出現一些飛揚跋扈,依託祖蔭逍遙。但這些家庭和二代,大多都是一些根基尚淺,沒有內涵的家族。
這些年冒出來的所謂的“京城四少”,就是最大的笑話。沒什麼底蘊和素養,逍遙幾年就有了牢獄或破產之災。
國盛公司不僅專業從事法律事務,還幫助客戶運作一些企業的改制、併購等業務,從而獲取正當的居間費用。或多或少利用了家庭背景和影響力,但其能力卻無可置疑。
曾總帶領3位精幹的律師、員工,如約來到酒店。
酒店套房客廳寬敞,雙方認識後,就地落座開始洽談。透過雙方簡單介紹自己的企業,他們也對馬由及藍星公司有了一定的瞭解。尤其對藍星即將開展在華投資,非常感興趣。
馬由透過和星兒聯手感應,對曾總一行人也有較好印象,至少他們現在行事比較規範,且態度還算誠懇,沒有絲毫二代和有背景的子弟毛病。馬由也就坦誠交流了他透過考察,鎖定的企業收購目標,也概述了藍星未來在華國投資的力度及大體規劃。
2小時後,馬由與國盛公司簽署了一系列委託檔案及居間協議,如藍星公司在華國的公司註冊、798附近幾家電子工廠的收購洽談、中關村“華清科技園區”購買研發園區等事宜。中介費用按每一筆成功後的百分比取費,雙方對此都比較滿意,一切建立在專案掛鉤的基礎上,十分透明簡潔。
馬由給出的提成比較較同行業高50%,但各項委託事宜的日期,都有明確的約定,完成時間也和最終提成掛鉤上下浮動。雖看起來給出的費用較市場價高,但這種模式雙方都會有所付出,可能少一些合作上的糾紛。
這幾筆投資加上收購後投產所需的總金額,在這個年代是外資中較大規模,國盛公司也詢問了馬由,為何不直接找招商局協調。馬由坦誠相告,招商局也正在促進這次投資,但他沒有太多時間留在國內。需要有專業機構協調相關事宜。同時,也表示了對國內辦事效率的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