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定了首款產品技術方案後。他開始考慮公司的運作問題。

產品再好,也要對外進行推廣,還有售後服務、財務管理、稅務等等。

這些崗位設立後,因為人員增多,又需要增加中層管理崗位、後勤服務崗位。隨著公司的發展和擴大,還需要一輪又一輪的人員招聘,於是又有了招聘和考核員工的人事部門。

一個高科技著稱的企業,不可能沒有產品研發團隊。這是一個可大可小的核心部門。馬由現階段其實不需要靠這個部門研發產品,但是沒有這樣一個幌子,就會出現前面所說的顧慮,產品來源問題。

因此這個部門必須設定,但現階段或者說軟體產品領域又無需增添人手開發。但設定這個部門後就不能荒廢,企業不可能養閒人。他修正了研發部的工作職責,僅做產品市場調研及分析,並依據市場資訊提供產品更新及升級策略。

至於缺少了技術研發團隊而由此引起的外界猜疑,馬由也準備好了系列說辭,即這個團隊不在劍橋。至於在哪裡,人員多少,則是企業的機密。

也就是說,藍星公司的研發團隊,只需要負責研究公司釋出的產品,和同類產品競爭力以及新產品改進建議。按理說,馬由設計的兩款產品已經領先20年,其實按部就班更新、升級就可以。但市場瞬息萬變,需要一個團隊跟蹤市場的變化,及時給公司提出建議。

此外,公司的管理體系、激勵機制的建設,也是一個公司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而這些方面,馬由僅僅是自修了不少理論知識,實際管理經驗絲毫沒有。

他知道,理論和實踐大不一致。其他企業成功的經驗,拿到自己的企業未必合適。即使是自己的企業成功執行多年以後,管理體系也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應根據企業發展的不同階段,採用不同的管理模式,或者是對原有的管理模式進行調整和完善。

所以,他理解的管理實質要義是:在正確的時間、正確的方法、合適的團隊,去完成既定的計劃。

千頭萬緒,要開辦企業需要的準備工作實在不少。首要的任務,是要落實管理團隊。

馬由來到劍橋1個月了,平時雖不會主動交際,但他一方面主動在修正自己內向的性格,同時也要有意識結交一些人才,積累自己的班底。

透過參加大學新生聯誼活動,以及劍橋大學校園網,他還是結識了20多位華國和弘崆、彎島來的留學生。

而郊遊中認識的文勇,引起了他的重點關注。透過各種方式,收集到了文勇的資料。

文勇是4年前讀完京城大學碩士畢業來到這裡,剛完成博士論文。正是等候答辯的最後程式。

他的專業有點雞肋,類似人才資源管理。博士論文的題目也是研究第三世界人才培養方面,這幾年他非常辛苦,跑了華國、印度以及南非等發展中國家,作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的調研。

這類課題在華國甚至在國外都沒有太大實際運用價值。他起初的想法是透過發達國家人才培養體系和第三世界人才成長的比較,給國內製定一些人才培養方面的制度性建議。但幾年下來,他跑遍了國內各級部門,沒有一個部門重視他的初步成果和想法,畢竟國內體制內的人才任用、升遷,都有相對成熟的機制。自然不可能輕易接受他的觀念。

此外,華國的國企和體制內區別不大,也暫時用不上,而私企、民企又沒有發展起來,他這個課題成果就成了高不成低不就尷尬局面。所以他準備留在國外,試圖找一所大學任教。否則他讀的專業回國後實在不好找工作。

這天馬由約文勇來到他的住所,這是他們現實中是第二次見面。

馬由下樓迎接到文勇,請他來到了他三樓的閣樓實驗室,這時實驗室裡有兩個工作臺,一個工作臺只有一些加工工具,和一些簡單的儀器。另外一工作臺上放置了4套伺服器、4面顯示屏不停刷著資料(馬由讓宇兒偽裝起來了),給外行人看起來還是很有一副高科技的樣子。

在這裡會見文勇,其實給他一種先入為主的氛圍暗示。這樣可以省略不少馬由的解釋。比如對藍星公司的能力和潛力的質疑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