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來這條新聞,他有一個機會,只要技術過硬價格合適,就可能達成合作,技術轉讓後,馬友的財政狀況也可以即刻改善。

確定這個小目標後,他開始專研相關知識。

首先要確定用什麼技術,來和長宏合作。幾番比較後,他還是選擇了按部就班,先用直平映象管技術合作。若非考慮過於超前、且時間有限,他甚至想提前將液晶、等離子等技術提前研發出來。

隨著修煉程序,馬友前世的記憶愈加清晰,古典科技研究基礎方面的知識,也能回憶部分出來。但他還是花了幾天時間,把學校圖書館裡,有關映象管原理的書籍全部看完,心中已有一定的思路。

為了更加嚴謹,他週末專程到省會城市蓉城著名的“電訊工程學院”(幾年後成為電子科大)圖書館,將裡面的所有涉及映象管技術方面的書籍、資料通讀了一遍。

一目十行、過目不忘的能力,也花費了他5天時間,好在班主任和校長都比較通情達理,批了他幾天假期。

基本掌握這個世界相關知識後,結合頭腦中的記憶,映象管技術成為了透明。好多方案可以選擇,但這段時間的集中補習,也基本瞭解了這個世界這個時代的製造水平,尤其是材料製備工藝。他可不能設計一套不能實現的技術,更要找到價效比較高的方案。

CRT顯示器學名為“陰極射線映象管”,是一種電子(陰極)射線管,廣泛運用於電視接收機、計算機顯示器、醫學監視器、科研監視器等領域,是重現影像的關鍵元器件。它的主要作用是將傳送端(電視臺)攝像機等終端,攝取轉換的電訊號(影象訊號),在接收端以亮度變化的形式重現。

為了高質量地重現影象,要求映象管螢幕尺寸要大,影象清晰度要高,熒光屏有足夠的發光亮度。此外,對不同用途的映象管有各種具體要求……

回到學校,白天照常上課,晚上不斷構思和推演技術方案。三個晚上,他終於完善了一整套純平電視機的核心技術大綱,還構思了對應的量產工藝及流程。

馬由選擇的技術方案是CRT映象管中較佳的平面直角映象管(FST)技術。這其實也僅僅是像純平又邁出一步的映象管技術,倭國肯定欺騙了長宏集團,為了減小球面螢幕特別是螢幕四角的失真和顯示器的反光等現象,映象管廠商一直在進行改進,直到1994年才真正誕生了“平面直角映象管”。

所謂“平面直角映象管”(號稱平直管,簡稱FST),其實還遠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平面,只不過其映象管的曲率相對球面映象管比較小而已,其螢幕表面接**面,曲率半徑大於2000毫米,且四個角都是直角。特點就是比球面管失真與反光都要小,顯示效果較佳,平直管又可以繼續發展成以超合金蔭罩技術的超黑晶映象管,和採用防眩光抗靜電塗層的平直映象管等等。

由於平直管生產工藝及成本與普通球面管相差不大,價格低廉,前世這個技術面世後,所有顯示器廠先後都停止生產球面顯示器,轉而推出了使用平面直角映象管制造的顯示器,平面直角映象管迅速取代了球面映象管。

其實還有幾種更高階一點的映象管,如柱面管、純平管(IFT)等。

馬由琢磨了一下,從經濟效益分析,還是先發展FST直面管為佳,且這個技術在當前的華國已比較先進了。

映象管是關鍵部件,主要有五部分組成:電子槍、偏轉線圈、蔭罩、高壓石墨電極和熒光粉塗層及玻璃外殼。

控制電路主要包含6大功能電路:電源電路、影片及訊號處理電路(含視放、亮度和對比度調節及自動亮度控制等)、行掃描(包括行振盪、行激勵、行輸出、行幅調節、高壓產生和高壓保護等)、場掃描電路(包括場振盪、場激勵、場輸出、場線性校正和場幅調節等)、映象管電路(包括掃描偏轉、CRT偏置電壓等;多頻自動同步與自動S校正電路等)。

總之,這些都是一些電子和微電子技術,知道原理後拆分開來,設計並不是十分複雜。

作為前世著名科學家,內心的驕傲讓他不願意簡單還原這個原始技術,他在已經恢復的一些粗淺的記憶中,找到了類似技術,並結合這個時代的材料製備和生產工藝,進行了一些改進和修正。

於是,馬友自己發明的CRT直平技術,就這樣誕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