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國數大會的邀請(第1/2頁)
章節報錯
馬由梳理清楚解析思路,並不斷最佳化解析軟體。不斷讓電腦自動解析,根據解析的階段性成果,再人工校核或調整方向。
這段時間,他也沒有將所有心思都放在解題上。他調整了一下作息時間和計劃。除照例修煉時間外,上午跑各專業課課程或自修。下午去學校圖書館或去市圖書館。
終於在5月的一天,專業課程全部完成。幾乎同時,《ABC猜想》也被成功攻克,不僅如此,馬由還從解析這道難題的過程中,總結出一套新的數學體系,初步命名為《馬氏幾何》。之所以花費這麼長時間,就是檢驗和完善解析軟體,更重要的是,構建新的數學體系。
輕車熟路,將論證過程整理成論文,並編譯為華、英文格式的論文。
華文的論文呈給教授。英文的論文透過郵箱還是發給了《數學年刊》。解題完成後,馬由便在沒有關注這個問題,數學領域的學習以及解析難題,都暫時擱置了。
幾個月就完成兩個難題,已經是前無古人,凡是不過三。相信這篇論文發表後,就可以正式樹立馬由之名。他的目的就已達到,本就沒有在這個領域深入下去的意願,他僅僅把解析難題當成了修行中的一個短暫旅程。故短期內,不會再從事數學研究。
他現在開始整理所學知識和前世記憶,草擬畢業論文。
本來這種本科論文對他而言極為簡單,但思索再三後,發現並非如此。不能運用今生沒有出現過的前世知識,論文價值不能太超前,華國專家學者現在幾乎沒有什麼保密意識,一旦他的論文透露出什麼先進的思路,很大可能被免費刊登在國外的科學刊物上,最後結果就是變成西方國家某家企業的專利技術。
這種情況屢有發生,甚至一些專家學者反而當成一種榮耀。環境就是以論文數量論英雄,至於被他國竊取,反而以外國人都要採納我們的理論,而沾沾自喜。
論文觀點又不能沒有新意,萬一通不過評審,就尷尬了。
這個度,非常難以把控。
馬由現在接近20%的腦域,任何事情的推演速度非常快捷。好似多臺超級計算機併網執行一般,所以這些問題透過兩天的思考後,還是草擬出一個大綱。
為了保險,他沒有直接撰寫論文正稿,而是拿著這份大綱,去徵求了教授的意見,獲得教授指點後,他才開始動筆撰寫。
同時,專業課程他也申請提前考核,這是入學前,他和校方協商的特殊教學方式,靈活度很大,也很人性化。幾乎就是專門為他量身定做。
萬事皆備,他進行了最後的衝刺。
擬定大綱後,論文對他而言相對就輕鬆,花費最多的時間,主要是要眾多引經據典、資料的核對方面。這也是論文的格式所需,總是要註解出所提出觀點的依據或參考書籍出處,甚至還要標註出哪一章節,便於老師們查閱資料稽核是否真實有效。
論文編寫完畢後,又額外花費了一些時間,仔細校對及刪減前世習以為常、而今生可是驚世駭俗的方法和論點。雖有大綱作為參考,但動筆後,難免可能出現一些遺漏。
論文圖文並茂如期完成,提交到系裡的教授那裡,按理說馬由這個本科生不可能有教授專門指導,但他這一年中和眾多教授時常有些交流,也讓其中幾位教授的對他刮目相看,獲得了他們的友誼和支援。
兩週時間後,學校破例專門組織了十多位教授對他進行了考核,這是碩士、博士的待遇了,但因為他論文的質量極高,完全可以作為範本,且其中一些新穎的觀點,教授們都非常驚訝,認為若繼續研究下去很有學術價值。學校領導層也十分重視,這是少年班的成績,也就是校方的驕傲。
答辯很順利,每一位教授審閱他的論文後,都有許多啟發性思路,所以問的問題也很多,但都被馬由侃侃而談所拜服。當場系主任再度提出要求,讓馬由留校繼續深造,專業由他自己選擇,無論是留在機械系,還是轉系到數學系,甚至其他專業都可以。
面對誠意滿滿的校方,馬由還是堅定地婉拒了,言稱自己已決定出國深造,但他還是表示,完成學業後,會回到國內,到那個時學校還需要的話,可以考慮回到母校。
馬由其實也知道,承諾任教或其他職務顯然不太可能,所以也有些模糊概念,回來不一定就專職呀,客座教授之類的還是可以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