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0章哎喲,這麼巧,你在這裡逛青樓?(第1/2頁)
章節報錯
“號外!號外!銀票新政推行在即,秋稅可以銀票繳納,秋稅可以銀票繳納!號外!號外!”
崇禎突然聽到秦淮河的鎮淮橋上傳來一陣賣報郎的呼喊聲。
他尋聲望去,只見幾個十來歲的小孩,在鎮淮橋上,手裡舉著報紙,大聲吆喝著。
“小孩,給我來一張。”
“好勒,這位官人,三文錢一份。”
“小孩,我也來一份。”
“好勒!”
“小孩,還有我!”
“我也要!”
一群人圍過去,今天南京城的報紙註定暢銷。
在北京推行了兩年多的紙鈔新政,基本上成功了,開始在大明朝一些主要的城鎮推廣。
北京之外的第二個地方,自然就是南京。
看到這幅場景,崇禎心裡想著,看來銀票這東西,還真是民心所向啊。
就說那之前過關卡交過路費來說,50文錢。
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剛好拿出50文錢的,有些人就給了一些碎銀子,這不好標準化,而那些收稅的人,可定只能收多的,絕對不能少於50文。
收上來的多出的部分,那些人肯定就從總數里扣出來,放到自己口袋裡了。
例如100個人,每個人平均剛好交了價值60文的碎銀子,多出來1000文,也就是1兩銀子,從總數里拿出1兩銀子,再交上去,在上級那裡數字依然是5000文,數字是對得上的。
而最後吃虧的是交錢的老百姓。
總之,大明朝的稅務現狀就是,稅務過重,老百姓交的錢多,朝廷收上來的又少,基本上都被中間商給拿了。
這就是大問題。
僅僅靠殺人是解決不了的,除了整頓吏治以外,還要標準化、規範化收稅的流程和制度。
例如銀票制度,就是標準化金錢,以後交稅是多少就是多少,不會再出現迫不得已多給的時候了。
而且稅務部門一層層核查賬目,也會方便太多,只需要數錢,不需要再稱重。
大大簡化行政流程。
這還沒完,稅課司這個商稅衙門,也是爛得不要不要的。
崇禎本身已經新組建了稅務部,只不過之前一直都是收農稅,考慮到行政壓力,暫時沒有干涉商稅。
等應天府推行普及銀票,商稅也可以併入到稅務部了。
而且商稅的收取規則要改,現在的商稅收取明顯是不合理的,完全不合理。
這是後話了。
崇禎跑到鎮淮橋也買了一份報紙。
明朝印刷業的普及,給書本和報紙都提供了土壤。
崇禎這一看下來,才知道,今日一大早,皇家票號南京分號在承恩寺附近開設了,那裡離應天府衙門也很近。
許多人已經結伴而行,開始往那附近趕去。
想來是去用銀子換銀票的,畢竟現在是繳納秋稅的時候,用銀票繳稅,肯定是不虧的,是多久就給多少。
看到這樣的場景,崇禎感到欣慰。
以後銀票普及,不僅僅是繳稅方便多了,商業也會更加方便。
崇禎繼續往前走著,他仔細觀察著南京城的民生。
南京的人土風情與北京大有不同。
張晨剛穿越過來的時候,他記得北京城可以用髒亂差還形容,路邊乞丐遍地,民間一些普通人為了生活,把自己閹了想進宮做太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