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幹起來了(第1/2頁)
章節報錯
聽完這位張公子的故事,徐正清心中大有觸動。
的確,他也來自農村。
他心裡也知道,農民很窮,但也的確很吝嗇,很多人心裡都有小九九。
他們目光短淺,守著一畝三分地,一邊懼怕鄉紳地主,忍氣吞聲,一邊又喜歡欺負比他們更弱小的。
這是明朝大多數農民的真實寫照。
但誰天生便是如此呢?
如果不是地主們霸佔了他們的田,讓他們沒有地種,沒有糧吃,他們的生活會瑟瑟發抖嗎?
張晨繼續說道:“想要改變這片土地,就必須讓農民有餘糧,吃得飽,穿得暖,並且會認字,農民的下一代要讀書。”
“所以,你的這些策略很好。”張晨拍了拍他的肩膀,“好好的去執行吧,相信你會做的很好的。”
說完,張晨便離開。
他帶著王永光、周延儒、宋應星等人離開。
周延儒說道:“臣看陛下的心情還不錯。”
“這個徐正清不錯,周延儒你親自檢測他的執行,朕目前只知道他說的不錯,但還要看他做的如何。”
“陛下放心,最近臣會親自盯著的。”
讓首輔來盯著,是打炮轟蚊子嗎?
外人看的確是,但在崇禎來看,還真不是。
村長、鎮長制度都牽扯到農民的發展。
大明朝是一個農業大國,解決好農民的問題,就是解決了根本問題。
農民不僅僅要有田種,還要懂得如何規範的把田種好,並且還要學認字。
只有認識字的農民,才能受到朝廷新思想的影響,才會被動員起來,成為國家的可用資源。
否則,是無法充分發揮農民的力量的。
偉人早就說過,群眾的力量是無窮的。
而這裡的群眾,也是要你去合理地去影響他們的。
正是九月的時候,田裡有不少人在收穫,崇禎看到有很多人在挖紅薯,一籮筐一籮筐。
紅薯的出現,補充了糧食的缺口。
今年的冬天,不少人應該可以扛過去了。
但依然任重道遠啊。
就在崇禎在基層試點下一步的新政的時候,北邊的草原已經戰火瀰漫。
九月二十日,多爾袞率領大軍,在科爾沁草原,和奧巴臺吉會合,組成兩萬大軍,一路向林丹汗挺進。
此時在元上都城的萬丹偉徵也接到了訊息。
甚至訊息正在快速傳到歸化城。
金軍的行動,讓草原局勢驟然緊張起來。
九月二十日傍晚,訊息也傳到了大淩河城的督師府中。
順道著,一封求援信到了督師府。
是林丹汗的求援信。
遼東軍的高層召開了會議,就是否支援林丹汗開始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