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不太情願,不過誰讓周延儒現在就是狗腿子呢?

他立刻義正言辭地說道:“陛下,臣以為南京這一次之所以鬧這麼大,是因為南京有另一個六部,他們雖然大多閒職,但在仕林中的影響非常大,聯合勳貴,自然是一股非常龐大的力量了。”

“這股力量阻擾了朝廷的改制,臣以為,從此以後,不必在南京再設立六部。”

他此話一出,一邊的吏部尚書王永光有些震驚。

“周閣老,你……”

“王尚書,此事非同小可。”

王永光說道:“沒錯,此時非同小可,就更不應該如此輕率提出來,金陵是太祖定都之地,怎可說廢就廢?”

這裡面還牽扯到另一個政治層面的問題。

如果真的要廢掉南京,就是在打朱棣的臉。

本來大明朝的首都在應天府好好的,為什麼跑到順天府來?

還不是朱棣。

朱棣當時遷都北京與兩層考慮:

一、避開南京的權力舊貴,讓自己的政策能施展開手腳。

二、北平作為北方重鎮,立南京太遠了,如果一直還待在南京,朝廷勢必要在北平增加軍隊,這樣不是在培養第二個朱棣嗎?朱棣本身肯定是不幹的。

所以遷都到他的老巢是最好的選擇,無論從政治還是軍事上都是優選。

但法統上,就處理好。

於是朱棣跑到北京,也不是說直接就遷都,而是說北平行在。

意思就是北平現在是皇帝臨時待的地方。

等到北平的朝廷搭建差不多了,大家也都接受皇帝在北平了,再宣佈說北平該北京,同時南京以為是大明朝的國都。

注意哦,不是陪都,是國都。

只不過大明朝有兩個國都。

這樣即解決了政治問題,又解決了軍事問題,來解決了法統問題。

一舉三得,簡直是完美。

那麼現在如果廢除掉南京,就等於推翻了朱棣的法統問題。

於是大家在討論南京取消首都的問題的時候,就會追溯到靖難之役。

想當年啊,就是朱老四起兵到南京,才導致多了個北京,導致現在南京首都被取消。

什麼清君側,首都都換了,這不就是造反嗎!

這相當於這一口大鍋摔在了朱棣的墳頭。

嘿,朱老四,接鍋!@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