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教育透過給人輸送思想,來規範人的行為,這是潛移默化的,非強制性的。

例如張三,不知道孔子的言論,你不能說他破壞了秩序。

他最多是不懂隱形的秩序,不知道該克己復禮。

但他沒有違法,不需要坐牢。

這樣,我們也可以認為他是個良民。

對於目前的朝廷來說,不可能普及隱性秩序,但為了維持社會的安定,得先填補顯性秩序。

說直白一點,就是趕緊把殺空了的官員就位,將失去地主階層的地方權力彌補起來。

那接下來就由兩件事要做了:

一、應天府的官員得快速就位。

二、裡甲的改制得形成一個閉環,拿到地主階層空白的地方去推廣了,要不然那裡的平頭百姓誰來治理?

皇帝能想到,官員們肯定也都想到了。

金陵被一鍋端,出現了大量的空白。

群臣的聒噪被皇帝壓下來了,現在大家是時候開始坐下來推薦新的官員去南京了。

當然是紛紛推薦自己的人去南京。

南京的官員雖說有賦閒的嫌疑,但位置好啊,地方富裕,油水十足。

於是接下來一段時間,朝中的兩派都開始在廷議上發表意見。

一個個名單被送上來。

南京六部、都察院的官員,無數人擠破腦袋想要衝進去。

甚至在廷議上,雙方擼起袖子差點就幹起來。

幾日之後,皇帝看完內閣提交上來了票擬,還有吏部送上來的南京官員的人選奏表。

看完之後,崇禎說道:“周延儒,你說這一次南京爆發暴亂的重要原因是什麼?”

被皇帝這個問題問得有些發懵,因為皇帝之前在朝堂上懟人就已經闡述過南京暴亂的重要原因,怎麼現在又問了?

周延儒回答道:“那些人為了自己的利益,反對新政。”

“那你說,朕現在又派一批人去,萬一這批人也為了自己的利益,反對新政,朕又當如何?難道又殺一遍?”

聰明的周延儒立刻就反應過來了。

“陛下,這……”

“怎麼?”

陛下,您這就是明知故問了,您自己心裡已經有算盤了,非要藉著臣的嘴巴說出來麼?

周延儒有苦說不出,小皇帝套路一套又一套。

明明就是自己不想在設立南京六部、都察院等官員,自己不說,非要首輔來提。